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浩月
韩浩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79,096
  • 关注人气:14,5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静初:悲情市镇里的苦情女子

(2010-04-12 09:56:16)
标签:

天水围

张静初

许鞍华

分类: 影音

韩浩月张静初:悲情市镇里的苦情女子

    再次关注《天水围的夜与雾》,是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了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三大奖项提名,许鞍华的最佳导演,任达华的最佳男主角,张静初的最佳女主角。数月前一个深夜曾看这部电影,中途因为影片的过度压抑与暴力而停看,这次因为电影被提名,几天前重新完整地看了一次。

 

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天水围的日与夜》是正面,表现的是琐碎的生活,以及这生活包含的脉脉温情,《夜与雾》则是反面,尽显人性的复杂与冰冷,生活的残酷与无奈。但重新看《夜与雾》后,对它过于阴暗的第一印象逐渐得以摆脱,藏在电影深处的明亮与温暖一点点地发散开来。

 

张静初曾建议,要把《夜与雾》当作爱情片来看,这实在是一个很奇特的观点,因为电影通篇的信息,大多在强调家庭暴力以及社会压力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关于爱情的描述,实在不多。但张静初的观点,也打开了重新审视《夜与雾》的一个通道,因为片中张静初对任达华的忍耐、包括本能的依赖与信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任达华与张静初,曾拥有过摄人心魄的爱情片段和长期平淡朴素的家常生活,如果不是后来酿就杀人命案,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也不过是让观众研究一下两者之间的虐与被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电影根据天水围一起真实发生的灭门惨案改变,导演只能从边缘深入,也许只能把故事叙述到这个程度了。另外,电影后半部分镜头,过多描述了张静初的家乡生活,使得电影整体上有点风格不统一,难以认定它是一部香港市井片,还是一部内地的乡土题材电影。这种风格上的差异,让电影显得有点拖沓。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任达华和张静初两位主演,在片中均有着出色的表现,尤其是 “北姑”晓玲这个角色,张静初为其注入了足够的信息量,使得这个形象变得非常丰满。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晓玲住进了庇护中心后,任达华饰演的李森疯狂地拨打晓玲的电话询问她的下落,因为事先得到庇护中心义工的警告不能泄密中心的地址,晓玲小心翼翼地对着电话说,“这是秘密,真的不能告诉你”,这个身处苦难之中的女人仍然保持的女性温婉与甜美,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心生怜惜。

 

张静初:悲情市镇里的苦情女子

 

在《夜与雾》中,晓玲还是少女时就背上行李出门闯荡,第一次回家带回了村里第一台彩电,第二次回家带来了来自香港的上门女婿任达华,这两个举止,在农村都是改变命运最明显的征兆,况且,任达华还耗尽资财为晓玲家修建了楼房,从这个时候起,晓玲就把自己的荣辱与命运,栓系在了任达华的身上,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晓玲屡遭虐待,仍对会任达华抱有本能的、天真的信任。而习惯了被依赖和信任的任达华,不满意自己的年老以及晓玲去餐厅打工被其他男人品头论足,但这似乎并能成为任达华的杀妻动机,他是如何由一个乐观的香港人变成一个杀人犯的,《夜与雾》交代的并不清楚,其中的转换过程比较模糊。在无法确认任达华杀妻动机的状况下,观众只能去其他地方寻找答案,比如社会普遍对家庭暴力问题的漠视,比如有些人注定要面对悲剧性的宿命——这或许正是导演想要的结果,任何时候,对人性的批判都是无力的,而对社会和命运的批判,从来都是能够引起共鸣的。

 

《夜与雾》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和《日与夜》一样,用纪实的镜头,通过对任达华这个香港“低保户”的描写,呈现出一个繁华背后的香港面貌,以及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命运。导演、男女主演在电影中均有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张静初,晓玲的角色,可以视为她继《孔雀》中的姐姐之后,又一个经得起揣摩的形象,如果凭借这一角色,成功荣膺今年金像奖影后,一点也不奇怪。2008年张静初曾凭借在《门徒》中的表现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但两相比较,还是文艺气质浓厚的《夜与雾》比商业味道明显的《门徒》,更容易帮助她获奖。

 

许鞍华的“天水围”系列不知道还会不会继续下去,已经完成的两部,风格截然相反,一个温和,一个暴烈,但指向性却是统一的,那就是将镜头还给天水围这个“悲情市镇”,毫无疑问,这里的故事每天仍然在发生,而且,这里的故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期待许鞍华的下一部“天水围”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