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化救不了“文化研究”
(2008-08-07 17:03:25)
标签:
文化研究《读书》热风学术杂志文化 |
分类: 文化 |
文/韩浩月
以“鲁迅先生直面社会和人生的精神”为指引,“对当下中国的各种问题以学术性的思考和回应”,这是《热风学术》与读者见面的诱因和动力,在文化研究逐渐式微的今天,这样的文化研究刊物的出版令人感动。借《热风学术》第一辑出版,上海大学举办了“文化研究的可能性”研讨会,从会上传递出的信息,则令人感慨。
《热风学术》的创刊,很自然让我想起了那本时运不济的《读书》杂志,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读书》换主编引发风波,颇有讽刺意味地成为一桩文化事件,把这本杂志重新拉回到公众视野中,只是,这样的名噪一时并改变不了《读书》的命运,人文杂志的萧条有着不可挽回的颓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读书》尚且生存艰难,作为一份学术新刊,《热风学术》编辑同仁的真诚和固执值得钦佩,只是,在愈发“冷静”的“文化研究”窘境下,它能坚持多久?
在研讨会上,上海师范大学薛毅教授如是说,“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更愿意把他送到文学系里面去,而不是专门学文化研究。”这句带有家长式思维的话,有着其朴实的实用意义。读文学系,即便成不了名作家、名编剧,但在创意产业日盛的中国,终归也能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进行文化研究,无疑是自我封闭到象牙塔内,由一个鲜活灵性的人变成一个乏味迂腐的老学究。这么说并非危言耸听,一位纯文学杂志的主编曾言,他们的读者平均年龄在55岁,这意味着,文学杂志尚且只有退休的、闲着无聊的人才偶而读读,那么,比文学杂志要艰深很多的人文杂志,究竟有几人感兴趣?
《读书》杂志之所以成为一代人个性精神的启蒙读物,和它具备精英意识的同时又不脱离大众是分不开的。在《热风学术》的“编后语”中,依稀也看到了编者试图延用《读书》曾经获得成功的经验,比如,针对敏感的热点的“房地产”话题,第一辑杂志集中刊发了王晓明、许宝强和李玉瑛三位学者的研究文章,想通过建筑行为,观察到“由此构筑的文化空间,或者一个社会心理空间,甚至一个新的社会构建和宰制方式”,这样的解读是有丰富层次的,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升华方式也会令一般读者头痛,他们更关心的,也许只是和自己有着切肤之痛的房价和月供问题,对于因此产生的形而上的问题,对他们而言无疑虚无缥缈得如同天上云朵。
如薛毅教授所言,“文化研究”没有实用意义,而对读者而言,也没有太明确的参考价值,更无阅读快感而言——在娱乐时代,学术刊物不免也要学会怎么取悦读者,比如有的大学教授在课堂上便大谈《大话西游》了。那么,将其学科化,是否能成为“文化研究”可以走的第三条道路?这貌似一个好建议,学科化可以化解很大一部分“文化研究”所面临的尴尬,同时也会满足一部分教授和学生专心做学问的愿望,但不得不说,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也会使“文化研究”离大众更越远,最终形成我们已经见多不怪的“不说人话”的一个小圈子。能放“文化研究”一条生路的唯一办法,就是想尽办法让其通俗起来,从语言到思维,都如胶似漆地和大众文化厮混在一起,让公众能迅捷地从中获取心灵所需,这才是文化研究所要行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