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浩月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宣布当年的5月18日为世界博物馆日,此后每年的5月18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会举行各种宣传纪念活动。中国博物馆学会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此后每年的世界博物馆日,各省市区博物馆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节日进行了庆祝,庆祝的方式不可谓不多样化,但最受观众欢迎的还当数最直接的庆祝——免费开放。今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和共同的遗产”,但从媒体报道的消息看,免费开放仍然是这个节日在中国的最大噱头。
北京26家博物馆免费——虽然与去年的38家相比减少了一些,但对渴望见识文物、了解文化遗产的观众来说,这还是一个好消息。除了北京,山西在今年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省市区中算是一个佼佼者,共有15家博物馆敞开大门迎接参观者。据2006年的一项统计表明,我国目前各类博物馆总数量已逾2300个,这其中有一些已经实行了永久免费开放,比如浙江已经在2004年1月1日宣布实施永久性免费开放政策,逐步免费开放省内的全部105家国办博物馆,但大多数博物馆仍然难舍门票收入这块蛋糕,这也成为阻隔更多公众走进、享受博物馆最大阻隔。
不难发现,那些收费包括实行高额票价的博物馆都拥有这样的共同点:国家所有,馆藏丰富,蜚声中外,每当节假日,这些博物馆便人满为患。今年五一期间,新华社记者从高处拍摄了故宫的一张图片,其拥挤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大型博物馆的如此受欢迎,证明公众的热情是高涨的,也证明故宫不断提高票价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免费,可能出现的局面将难以想象。可这不应成为博物馆收费的理由,的确,控制参观的极限人数,有利于博物馆环境的维护,甚至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但无形中也阻隔了大量公众与自己国家文物的亲近机会。对于远途而来的异地参观者来说,旅费、住宿费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作为有着包括政府在内拨款等多方面资金来源的国家博物馆,不应再将门票费用加诸于参观者身上。
一方面是大型博物馆参观人数的川流不息,另一方面却是大批小型却颇具特色的小型博物馆人迹罕见——有的甚至只有依赖团体购票进行爱国教育才能带来一些参观者。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个就是将有条件的博物馆逐步免费开放,满足公众对渴望通过文物了解国家历史的需求,就近为提高国民的文化修养服务,分流公众对大型博物馆的高度关注。二是博物馆要不断更新馆藏,多举办受公众欢迎的主题性展出——在博物馆免费成为世界趋势的情况下,免费的最大功用不再是为参观者节省费用,而是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很多参观过大型博物馆的观众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参观者前脚跟着后脚,几乎是被人推着向前走,一路下来走马观花,最大的收获就是疲劳。免费加上合理的组织与控制,可以使得参观者能在从容、安静的状态下感受历史与文化,这才更能体现博物馆的教育功用。
免费可能会给一些大型博物馆带来暂时的麻烦,但解决的办法总是会有的。这一点不妨向国外的博物馆学习一下。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格林尼治天文台等顶级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是免费开放的,在由收费到免费的过程中,也经历过人潮汹涌而至等问题的考验,但这并未成为阻隔大多数人进入博物馆进行文化体验的借口。毫无疑问,在中国,票价是公众进入博物馆的最大障碍,哪怕票价低到只有5或10元,都能将数倍于购票参观的人们挡在门外,这里面有收费的原因,也有百姓的博物馆意识淡薄的原因,正是基于此,博物馆才更应坚定的走上免费之路。在国外,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联书店曾出版过一本名为《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的图书,对伦敦40多座博物馆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读了此书,你会感觉到,生活在这个可以随时出入各类博物馆的城市该是怎样的幸福。
博物馆的免费呼声大约是从2003年开始热烈起来的,这源于博物馆消费的升温。与其他物质产品消费升温要涨价截然相反的是,人们想走进博物馆的愿望越是强烈,博物馆就越是应该把门槛降低、再降低、直至敞开大门没有门槛,而收费恐怕就是当下打开博物馆大门的最后一道门槛了。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和共同的遗产”,仿佛也暗合公众对于免费的呼声,既然博物馆内的藏品是我们“共同的遗产”,为何看一眼自己家的东西还是付费?有了这样的想法,再看诸多博物馆在5月18日不约而同的免费开放一日不像是一种纪念活动而像一种施舍了。真希望下一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会定为“博物馆与免费开放”,这样或许我们跨进博物馆全面免费的时间表能快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