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浩月
《中国图书商报》和书生读吧网在今年世界读书日那天,公布了“2006中国电子图书排行榜”,季羡林、王小波、陈忠实、徐贵祥、成君忆、严歌苓、虹影、周德东、刘猛、宁肯被评为“2006年度最受欢迎作家”。同时还公布了“2006年度中国最受欢迎电子阅读图书”和“2006年度最受欢迎出版社”。以“开启电子阅读元年”冠称的这个排行榜的推出,意味着电子图书在经历数年的等待和徘徊之后,终于找到了合适自己生存的方式,这是顺应潮流,也是大势所趋。
电子图书并不是新鲜事物,在2001年或者更早一些,网络上便涌现出一些电子图书网站,当时在看到这些完全按照传统图书方式设计封面、制作目录、可以上下翻页的电子图书时,很多人预感到一个属于电子阅读的时代就要到来了。自此之后,很多作家和写作者便频频收到电子图书网站的邀请函,这些网站以孜孜不倦的精神狂收暴敛,恨不得一夜之间把所有纸质图书全部转化为电子图书,只是由于下载率迟迟得不到提升,盈利模式不明朗,一些电子图书网站在苦苦支撑一段时间之后关门大吉,剩下来的便成为电子阅读潮流到来的受益者。
电子图书局面的打开,得益于网络阅读的如火如荼。在电子图书还在为“开启元年”而激动的时候,一些以连载玄幻、武侠小说为主的站点早已通过收费阅读大把地赚钱了。在王朔兴致勃勃地打算通过网络连载自己的新作每天获利一万元的时候,殊不知早有一些网络写手通过在线写作获得几十、几百万元的收入了。打开这些页面制作甚至还显得有些简陋的站点,你很难相信,网络阅读竟然有如此多的拥趸,于是,在手持式电子图书阅读终端和带有阅读电子图书功能的手机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地铁和公交中的时候,电子图书的春天也就来了。习惯了在网上看书的读者,已经不耐烦在离开网络的时候无书可读,电子图书便趁虚而入。
与玄幻、武侠网站为网络写手所占据的状况截然相反的是,“2006中国电子图书排行榜”的获奖作者和图书,无一例外全部来自于传统出版业。这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无论是在线阅读还是将电子图书下载到终端上阅读,都可以降之归类为电子阅读,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各自占领了电子阅读的半壁江山,难道是读者在无形中划分成了两大群体?这可能和电子图书网站的经营思路有关系,电子图书通常通过与作家和出版社签订版权协议的方式,获得传统图书的电子使用权,获得的方式和渠道都比较正规,图书内容包含面广、数量庞大,多为名著、经典作品和在市场畅销或常销的作品,这样就使得电子图书的读者身份往往由传统的读书爱好者转换而来,这部分读者,年龄要比喜欢在线阅读的网民要大一些,有着更强的消费能力,如果电子图书在内容上、下载方式和阅读便利上打通一切障碍,电子阅读将前途无量。
电子图书能够推出排行榜,推出属于自己的最受欢迎的作家和图书,这也是一个好的消息。这些获奖作家和图书的排名完全由下载次数决定,使得这份名单显得更加公开和透明,在图书数据诡秘莫测的今天,电子图书排行榜也为全面了解当下图书出版状况的一个捷径和窗口。这个榜单的推出,和其他民间的或者半官方半民间的图书评奖一起,成为和体制内作家、图书评选相抗衡的一股力量。获奖作家周德东在发表感言时说,他一直勤奋写作,但从未获得过文学界任何奖项,没想到自己这次能入选最受欢迎作家名单,感谢读者,感谢时代。其实,无论是职业作家还是业余写手,都应该感谢电子阅读时代的到来,这给了他们一个更直接与读者碰面和交流的机会,也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平台。
可是也有很多人对电子阅读席卷而来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20多年前,美国的图书馆学专家兰开斯特提出“图书馆消亡论”,和最近几年喧嚣一时的“报纸消亡论”一道联手制造出一股悲观、悲伤的氛围。对于看重传统文化、有着守旧心理的人来说,作为人类诗意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纸质图书的消失的确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电子图书每前进一步,传统图书的领地就会回缩一步,等到有一天像键盘取代手书那样,电子阅读取代了传统阅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既定的事实?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对此杞人忧天,作为记录人类文明的载体,纸质图书一直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即便到了交接班给电子图书的时候,也应理性面对,因为无论在保存还是应用方面,电子图书都有着传统图书无法比拟的优势。当然,就像文学不会消失一样,传统图书在未来极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会是我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阅读,传递的是思想,感受的是文化,至于选择何种方式阅读,不妨简单看待,就像选择面包和馒头一样,只是口味的区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