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樟柯,不要和大片较劲

(2007-01-04 10:00:11)
分类: 文化

文/韩浩月


在同一天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三峡好人》。从两个欣赏角度看,都是好电影,但《黄金甲》厅厅满座,《三峡好人》门可罗雀。作为贾樟柯电影的忠实观众,我为《三峡好人》的票房伤心,甚至觉得《黄金甲》和《三峡好人》的票价和观影人数倒过来才能符合我的心意。这种冷热对比,也让我有了些对贾樟柯清醒的认识,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贾樟柯,不要和大片较劲。

《三峡好人》选择和《黄金甲》在同一天上映,贾樟柯笑言自己是在玩一次行为艺术,并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多次批评《黄金甲》失去想像力,只有无聊的电影才会炫耀钱。这不是较劲又是什么?

贾樟柯有玩的资本,一是因为《三峡好人》获得的金狮大奖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在世界上获得的最高荣誉,二是《三峡好人》已经卖出去了40多个国家的版权——也就是说,《三峡好人》已经赚钱了,国内票房多一点少一点都是小钱。在为《三峡好人》高兴的同时,却没法为贾樟柯骄傲。贾是中国的导演,他拍的片子理应是给中国的电影观众看的。虽然暂时在国内叫好不叫座,贾也不应把希望多数寄托在销售国外版权上,他的根扎在山西汾阳,他的电影属于本土,与票房同样重要的,是如何摆脱困境,在国内赢得更多的观众。

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贾樟柯改变自己。因为他改变不了观众。国内的电影市场现状决定了,他只能做一个布道者而不是既得利益者。去年春节的时候,我曾买了四套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DVD送给老家的朋友,我以为他们会和我一样喜欢到不能自已、津津有味地反复多看几遍。然而又是一年的春节快到了,我得到的信息是,我送碟的四位朋友,有三位把碟片放到碟机十来分钟后就退了出来,另外一位很羞赧地告诉我,他根本没拆过包装。这时我发现我错了。在农村,人们还是喜欢看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香港武侠片,而且越滥越有人看(这大概也是所谓大片能屡屡得手的一个原因吧),而像贾樟柯拍摄的这种小众电影,虽然影片拍摄的就是他们的过往、他们的记忆甚至是他们现在的生活,但是在熟悉的画面前面,他们却处于无言和失语状态。

因为贾樟柯,电影院消失很久的山西汾阳,重新有了影院。《三峡好人》在汾阳举行首映礼的时候,闻讯而来的观众令那间简陋的放映场所拥挤不堪。不过我怀疑,那些为家乡出了这么一位优秀导演而自豪的父老乡亲,是不是和我家乡的朋友一样,对这种有着丰富的画面之外语言的作者电影有一种索然无味之感?在有了宫廷恩怨和打打杀杀的大片竞争之后,他们还会不会选择走进贾樟柯深邃而纯粹的精神世界?的确如许多影评人所言,在《三峡好人》中,贾樟柯的视野更开阔了,不单单去表现底层生活、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而是开始审视时代与命运这个更大的主题。但不可否认,《三峡好人》的表现手法也更隐秘更艺术化了,甚至连《小武》、《任逍遥》中还设置的人物冲突等戏剧化的元素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倒塌的楼房和断壁残垣,片中的女主角赵涛比起之前的表演没有任何突破。也许《三峡好人》就是这样一部以人为配角而以后工业时代被废弃的一座城市为主角的电影。在影片对白的处理上,贾樟柯愈发地节制了,比如在影片结尾,韩三明告诉那些想追随他去山西的奉节人“挖煤很危险”时,我以为会听到类似“危险也要去”的回答,但贾樟柯选择了让他们长时间的沉默,无疑那段压抑的长镜头更能表现导演的想法,但对接触艺术电影不多的观众来说,这可能也是一种折磨。

其实,贾樟柯应该感到欣慰了,他对艺术和理想的坚持,使得他能够不为商业所左右,可以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如他所说“我的工作习惯都是投资人在等我的剧本,不是他给我一个计划让我拍”。很多中国导演包括声名赫赫的第五代都纷纷在金钱面前败下阵来,而“固执”的贾樟柯无论在电影节和观众中的影响都在上升。因为这,贾樟柯更没有和大片较劲的必要,或者说,那些大片压根没有资格与他的电影并论。观众会有的,票房会有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想大面积地俘获观众和票房,必须要做一些牺牲。这种牺牲不是向商业低头,而是努力寻找更贴近观众对电影俗常认识与理解的捷径。(2007年01月04日 《深圳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