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 |
文/韩浩月
针对部分网络音乐产品格调不高,侵权盗版、非法链接等侵犯知识产权现象突出,一些单位擅自传播未经审查的进口网络音乐产品以及少数网络音乐产品侵害民族风俗习惯、影响社会稳定等问题,日前文化部出台了《文化部关于网络音乐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明确和界定。《意见》的出台,对规范当下网络音乐市场有着积极的意义,如强化了对传统音乐的保护、重点支持原创网络音乐的发展,但具体到细则上,如“网络音乐企业对不以赢利和商业营销为目的的网民自行模仿、编创和表演的音乐产品要加强审查”的要求,则显得有些强调过头,有待商榷。
对网络娱乐略加了解的网民,都知道网上有一个名为“后舍男生”的组合。2005年3月,广州美院的两名男生出于娱人娱己的想法,合作表演了一首美国“后街男孩”的假唱MV,这段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后,出人意料地迅速走红,数百万人点击下载或观看了他们的这部“处女作”。随着“新作品”的不断退出,原本默默无闻的两个男生窜升成网络红人,前不久更是签约了一家有名的传统音乐企业。对于“后舌男生”,网民的评价多是幽默可爱、阳光健康,虽然是靠的是“贩卖”国外名曲出的名,但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当代年轻人活跃向上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戏仿”即是“后舌男生”的成名之道,也是他们的立足之本,《意见》出台后,影响最大的还当是以“后舍男生”为代表的网络音乐玩票高手,加强对他们音乐产品的审查,在把好“格调关”的同时,无疑也会给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带来损伤,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网络音乐人的创新能力肯定要打上一定的折扣。
“后舍男生”的走红带起了一股网络音乐戏仿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方言版的周杰伦《双截棍》,再加上网络播客的流行,只要有一台电脑一个麦克风,谁都可以乘兴高歌一曲,在语音聊天室甚至可以开个人演唱会,网络上的全民卡拉OK风潮已成事实。在网络上每天上传的音频文件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大量的网民自行模仿作品,对这些作品进行审查,将形成庞大的工作量,这个工作量文化管理部门肯定难以负担,要求网络音乐企业对每一首网络模仿作品进行审查也是勉为其难。况且,人们对音乐的格调各有看法,很难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标准来衡量模仿作品的品味高低,标准高了,容易将大多数网络音乐作品一竿子打死,标准低了更容易引起广泛的争议。可以说,加强对网民自行模仿、编创和表演的音乐产品的审查是相当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意见》的愿望是好的,是基于“倡导网络文明,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这个大方向的,但试想如果放弃对网民模仿或自创网络音乐的严格要求,会不会影响这个大方向呢?网络模仿音乐规模再庞大,充其量不过是网民的自娱自乐,就像大家喜欢唱卡拉OK却绝不会去想当歌星一样,这只是情绪的宣泄,不会成为主流,其传播范围的局限性也对社会稳定构不成威胁。包括原创的网络音乐也是如此,尽管《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遭到了一些诟病,被认为是恶俗文化的产物,但是它们的流行,它们的妇孺皆知,某种程度上也表明,它们是受大多数人欢迎的。我们期待高雅的音乐能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但这取代不了大众对通俗娱乐的主流需求。管理部门应该相信大众的审美和甄别能力。
伴随着数字娱乐时代的到来,音乐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音乐的创作群体也将日渐广泛,音乐不再是专业群体的创作特权,任何喜欢音乐创作的人都可以在网络这个公正的平台上一展才华,利用网络的便利,欣赏与学习国外优秀音乐作品,也是丰富提高娱乐生活品质的良好渠道。所以,对于网民自行模仿、编创和表演的音乐产品,不妨用乐观的态度看待,抓大放小,把工作重点放在盗版、非法链接等侵权行为上,网络音乐有其自生自灭的自然规律,不必过于挂虑。
前一篇:除了“竞价排名”百度还能干点啥?
后一篇:维护当代文学尊严从自我批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