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曹操》:更多地了解真实的历史

(2006-12-11 16:32:33)
分类: 书评

韩浩月

少年时读《三国演义》,关注的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侠肝义胆的关云长。甚至是暴躁粗鲁的猛张飞,都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动不动就痛哭流涕、逃亡路上抛妻弃子的软蛋刘备,反复无常、心狠手辣的花面奸臣曹操,是没有留下一点好感的。前段时间因通俗历史热,读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书读完了,一个崭新的曹操形象在诸多三国人物中脱颖而出并渐渐清晰起来。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显然对曹操有所偏爱,用了全书开篇位置和明显多于三国其他诸公的篇幅,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位“盛世之英雄,乱世之奸雄”的生动形象。史学家讲究的是客观公正,但易中天根本没把自己当史学家来看,他的笔是有喜好的,书中常见为曹操辩护之词,比如他称曹操“非常英明”、“天性爱讲真话”、“很多事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描述诸葛亮的文字就没有袒护之意,相反隐约还掺杂了不少质疑。

相对于《品三国》对于曹操的文学化描写和巧妙的拔高,《品曹操》一书似乎更接近史实,刻画的曹操也更贴近那位曾经叱咤风云却又有着常人弱点的英雄曹操、凡人曹操。这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真实、全面、详尽描写曹操的一本书了—如果不想从浩如烟海的纸页中,而用只言片语拼装出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话,那么《品曹操》是曹操“粉丝”们的一个不错选择。即便没有这些通俗历史书对曹操的还原,正儿八经的典籍中,有一些也是误读了曹操的,在这一点上易中天和《品曹操》的作者张亚新有共识:历代史籍作者在撰写过程中,难免根据个人的标准和好恶下过一番取舍的工夫。这在给后来者出了难题的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因为有了各不相同的说法和评价,现代作者不得不煞费苦心从中分析辨别,努力找出更接近真相的说法,但历史的妙处是,哪怕是信口开河的野史,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品曹操》在考证细节方面,正是这样去做的。在有争议的史实上,《品曹操》一书尽最大可能避免了通俗历史书作家借“作者”的身份之便,用一家之言对历史“说三道四”,在引用带有传说色彩的史料时,均明确标示出“传说”、“据说”字样,以示不欺之意。这种真诚态度恰恰是一些通俗历史书所缺乏的。

寻找历史真相和人物真实性格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其中乐趣我猜也有不少。借品读历史的机会,作家和学者让公众更多地了解了历史,找到了不同时代的人在群体生活和个体性格上的对应之处。比如我对曹操态度的转变,就意味着自己对历史、对社会认知上,也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个人身上的。

于是,对消失在宇宙尘埃之中的曹操,有了三种品法。《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算是一种。典籍史料中的曹操则是另一种面孔。而经过通俗历史书的“冲洗”之后,一个立体的、形象的曹操才得以丰盈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我是喜欢这第三种品曹操的方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