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时代的图书馆

(2006-10-21 19:32:44)
分类: 文化
文/韩浩月

“2015年的图书馆将是什么样子?它将仍然是一座建筑物,还是作为虚拟的或数字的图书馆而存在?”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尽管2015年看上去还很遥远,但图书馆数字化的轮廓已经呼之欲出。作为一名经受传统教育、大半部分阅读通过纸张来完成的读者,前段时间一些大的网络公司来势汹汹涉足建立网络图书馆的消息,总是让我感到莫名的恐慌。

这种恐慌可能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会产生,因为传统的图书馆、阅览室,曾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求学期间,由于学校远离城市,学校的阅览室是我课余时间呆的最多的地方,那时候交通和信息都很闭塞,按时到来的报纸和期刊无疑是敞开的另外一个世界。而整个漫长假期泡在图书馆的经历,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过如此持续的、投入的阅读体验,那个时候的知识积累也成了以后写作的重要基础。

对传统图书馆所抱有的深厚感情,却没能让我在成年之后继续徜徉于书的世界,掐指算来,最后一次与图书馆亲密接触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情,前不久因为工作关系去了一次图书馆,但那些陈列整齐的书、报、刊已经没有了让我翻读捧阅的兴趣。意识到这点后我感觉到了一种失落,开始设想,假若没有网络的出现,为了考证某段历史,我仍然会深陷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去寻找蛛丝马迹,为了寻找一些有用的资料,我仍然会埋头苦坐数个小时,任凭手指沾满淡淡黑色的油墨……

现在不用了。现在只需要打开浏览器,输入GOOGLE.COM或BAIDU.COM,几乎所有需要的信息都可以手到擒来,在感叹网络的方便快捷之时,也隐隐有些遗憾,如果有一天,那些数以千万册计算的图书,被装入一台台服务器,甚至被装进一个可以放在公文包里的硬盘中,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是不是就到了寿终就寝之时。那些青砖造就的大厦,那一排排耸立的书架,是不是就成了过往的记忆,成了老时追忆似水年华的下酒菜?

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馆藏的虎视眈眈,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和担忧,一方面知识需要传播与共享,另一方,古老的文明需要延续和维护,在拒绝和接受之间,传统图书馆处于两难境地。在未彻底搞清网络搜索巨头们的真实目的之前,欧洲和中国的大型图书馆不约而同地放缓了与GOOGLE们的合作。抵制数字图书馆不等于排斥,信息资源的公开与共享是必然的趋势,只是共享的形式和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如果我们的兵马俑、篆书、典籍全部被数字化全球共享了,那以后还谈什么文化遗产保护,还有什么文化传承可言?

斯图加特媒体大学的彼得?沃德泽克博士说:“2015 年的图书馆将会是也必须是一座建筑物,坐落在著名的中心位置,因为它不仅必须是一个供人们搜索信息的地方,也必须是一个公共文化中心,不仅是一个通往(包括虚拟)世界的(物质的)门,也是一个聚会场所和文化事件场所。”这种说法其实是带有安慰性质的,在网络四通八达,像自来水一样可以在任一地点享用的时候,聚合了图书馆功能的文化公共场所,仍然和我们单独个人面对电脑进入互联网世界没有本质的区别。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图书不会消失,数字化不会淹没一切,哪怕纸质载体的存在,仅仅作为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那也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殿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