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浩月
韩浩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926
  • 关注人气:14,5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价不是问题,浮躁才是病因

(2006-09-01 11:42:59)
分类: 文化

文/韩浩月

《经济参考报》的记者采访上海书展,有八成的被采访对象认为,现在的书价太贵,“买不起书。”同时,记者也对出版界一些专业人士进行了采访,与读者意见大相径庭的是,书业人士认为“中国的书不是太贵,而是太便宜!”中国的书究竟是贵还是便宜?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细思量的问题。

仅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中国的书价还是稍微偏贵一些的,通常在买书的时候,我会选择去网络书店,因为那里有一些折扣,一本两本倒无所谓,如果一次买十本八本,还是可以看到省下的钱的。以前考虑书贵时,总是先入为主地将罪过加诸于出版社身上,认为他们心太黑,后来具体情况掌握了一些,方发现大大错怪了出版单位。

通常一本书的定价由纸张、印刷成本、版税、编辑费、发行费构成。一本定价20元的书,有5元就足矣将书印出来了,但其他费用累积一加,出版社赚的钱不过6%-8%。其他参与出版流水线各个环节的单位和个人,也赚不走太多钱——除非这本书有十几、几十万的销量,大多数的书能微利、持平或不赔钱就不错了。乃至在许多出版社那里,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出书不为赚钱,只为增加书的品种或完成出版任务。”

没有哪个出版社是不愿意赚钱的,但盈利的前提是读者买账,买书的人多了,书的成本才会降低,遗憾的是,在畅销书独霸市场的情况下,注定赢家自由少数。而一味追捧畅销书、忽略了对书品质的要求则会给图书市场造成大的伤害。

有没有可能在现在书价的基础上,将价格下降一些下来?完全有可能的。否则大家就不会在网上用自己满意的价格买到新书、旧书了。网络书店直接从出版社拿货,利用自己的无门店、低成本营销,给读者带来了实惠。与此相比,传统的发行商正在经受因渠道本身存在的缺陷带来的煎熬,难回款和回款慢已经扼杀了无数刚刚冒头的实力不济的出版商。渠道问题成为整个出版行业最糟糕的一环。

回到书价上来。因为回款的不畅通,导致出版单位选题滞后,运行不畅,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对书的定价——既然书不好卖,收款困难,何不干脆定高一些,能赚多少赚多少。发行商对此也没办法,读者买书热情不高,图书漫长的销售周期,这才是发行商无法给它的上线出版商一个满意答复的注意原因。

而读者买书除了觉得书价高外,好书的匮乏也让读者的阅读兴趣在逐渐下降——这真是个恶性循环啊。面对这个令人挠头的问题,一些社会学家和业内人士又将球踢给了读者,并且很时髦地套用了莎翁的名言,痛心地发出了“抽包烟还是买本书,这是个问题”的疑问。国人的精神消费开支与物质消费的确无法相比拟,但“抽烟”还是“买书”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抽烟是属于肉体需要,买书是精神需要,肉体需要是必须的,而精神需要是可以空位的,我觉得社会学家应该质询一下,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不爱买书?

书价贵只是不买书的借口之一,实际上在一些大型图书超市,用推车大车小车购书的人不在少数,在这些书店门口观察,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会至少手执一本书出门。这说明书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仍然扮演做重要的角色。书的销量不佳,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人们没有读书的时间,在各类垃圾信息充斥身边的时候,大家已经无暇顾及畅游书海了。要还车贷、房贷,要挣子女的教育费和自己的养老费,沉重的生活压力把整个社会搞得无比浮躁,在银行和广告商的煽动之下,攀比风日盛,有了点闲钱与其买书还不如加几升汽油,交纳每月准时到来的水电、通讯费。

而众所周知,读书是需要心境的。也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好环境的营造大到社会、小到家庭,都非常重要。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并不具备营造“书香社会”的基础,什么时候弥漫四周的浮躁气息消散了,我们再谈书价的问题,就不会如此扯七扯八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回望198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