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 |
文/韩浩月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我对数字产生了莫名其妙的迷恋,尤其是数字和某个年代相连的时候。有人说,当一个人由喜欢向前看转化成向后看的时候,这个人就老了。我没老,但有时回望过去的愿望会不可遏止地涌上心头。罗大佑喜欢用数字来命名他的作品,比如《恋曲1980》等等。每当我想起我的青春的时候,就会想起1980这个数字,这四个数字宛若四件蒙尘的青铜制品,虚指弹磕,会在岁月的深处发出幽深萦耳的指音。
对我来说,1980是个不确切的年份。我不知道那年具体居住在什么地方——年少时大家庭的颠簸流离让我习惯了懵懵懂懂随着大人,在并不算大的县城里将一个破烂的家四处搬来搬去。也不知道那年在我身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有没有招惹邻居家的狗,被它追得满巷子乱窜,有没有暗恋同班的女生,在课堂上发呆。可我固执地将1980作为一个分界线,跨过那道线的我,开始学会思索一些事情。也许我文章的标题叫“回望1980年代”会更适合一些。
在1980年代的某一年,我的一个婶子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县城里,在乱糟糟的街道边上,停车进了一家音像店,买了两盒磁带,我忘记了是谁的,但不会出邓丽君、张蔷、张行或者迟志强这几个人之外。回家的时候,婶子将磁带放进她陪嫁来的录音机里,一遍遍的听。那是属于她的青春年代,而现在,她已经成了奶奶了。每次回老家,她仍然会叫我的小名,“小浩。”一个30多岁的男人被当众叫出乳名,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羞赧的吗。
我有两个要好的朋友,一个叫建建,一个叫小军。建建小的时候肺有毛病,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在旷野里偷偷共喝一瓶啤酒,抽一只香烟。那时我们晃荡在街头的每一个工地里,拣拾废弃的钢筋铁块,然后去书店换来可以消磨几个下午时光的图书。小军在某个下着瓢泼大雨的夜晚离家出走,我们随着大人穿梭整个县城寻找他的踪迹,在露天商场的柜台地下,我看见了他,露出了一双晶亮的眼睛。但我没有暴露这个秘密,许多年过去,这一幕常让我为曾经存在的友情而心头荡漾温暖。
每当想到这些的时候,心口莫名会有一阵痛,说不清为什么。是对那个单纯尚存的年代心存怀念?还是为年少时曾有的愚蠢经历伤心?还是对现在生活的年代失望大于希望?可能是最后一种吧,因为很多和我同龄的朋友谈起过去,都是一副向往、怀念的样子,谈到现在,则突然露出浮躁、无奈或疲倦的表情来。
有一次和一群年龄35岁左右的朋友在麦乐迪K歌,其中一个哥们突然随着一首怀旧音乐的节奏跳起舞来。那首歌的名字叫《站台》,他跳的舞蹈理所当然的是迪斯科。坐在一边的我傻了,确切的说是惊讶,这感觉在去年看《青红》的时候有过一次,那个镜头是一群人在地下舞厅跳迪斯科。但我还没有心理准备,在一个大城市、一个声色旖旎的场所里,突然看到有人跳迪斯科。朋友的舞蹈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僵硬感,看了令人发笑,但又笑不出来,因为大家知道,自己都是从那个时代而来,只是在被所谓的快节奏生活、海量的信息包围了之后,大家都不自觉地选择了对过往的回避。或者说,我们在加快步伐紧跟当下,落伍是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当然不会重复那些可能会被年轻人嘲笑的音乐和舞蹈。
但我深知,那个年代的生活印迹已经烙在了每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的心里,那时的生活景象,文化、流行符号,依然会时不时地在脑海中浮现。甚至可以说,在某个时刻我们是生活在那个年代里的,在考虑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不自觉使用了那个年代的标准的……有一次在斥责儿子的时候,我讲了一番大道理,讲过之后我发现,这些道理都是长辈曾给我讲过的。发现这一点之后我有所不适,因为这说明,我,和年轻的一代人,和下一代的人,已经被时光远远地隔开了。
那个年代我们用笔在纸上写信,现在则用网络发送电子邮件。没有什么需要感伤的。至少还有记忆中的美好,在提醒着我们,我们也曾拥有过自己的纯真年代,那个年代叫1980,或者叫1990,或者是一些别的什么数字,但不重要了,数字是生命中的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刻痕,我们只需挑那些最明亮的来回忆。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我对数字产生了莫名其妙的迷恋,尤其是数字和某个年代相连的时候。有人说,当一个人由喜欢向前看转化成向后看的时候,这个人就老了。我没老,但有时回望过去的愿望会不可遏止地涌上心头。罗大佑喜欢用数字来命名他的作品,比如《恋曲1980》等等。每当我想起我的青春的时候,就会想起1980这个数字,这四个数字宛若四件蒙尘的青铜制品,虚指弹磕,会在岁月的深处发出幽深萦耳的指音。
对我来说,1980是个不确切的年份。我不知道那年具体居住在什么地方——年少时大家庭的颠簸流离让我习惯了懵懵懂懂随着大人,在并不算大的县城里将一个破烂的家四处搬来搬去。也不知道那年在我身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有没有招惹邻居家的狗,被它追得满巷子乱窜,有没有暗恋同班的女生,在课堂上发呆。可我固执地将1980作为一个分界线,跨过那道线的我,开始学会思索一些事情。也许我文章的标题叫“回望1980年代”会更适合一些。
在1980年代的某一年,我的一个婶子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县城里,在乱糟糟的街道边上,停车进了一家音像店,买了两盒磁带,我忘记了是谁的,但不会出邓丽君、张蔷、张行或者迟志强这几个人之外。回家的时候,婶子将磁带放进她陪嫁来的录音机里,一遍遍的听。那是属于她的青春年代,而现在,她已经成了奶奶了。每次回老家,她仍然会叫我的小名,“小浩。”一个30多岁的男人被当众叫出乳名,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羞赧的吗。
我有两个要好的朋友,一个叫建建,一个叫小军。建建小的时候肺有毛病,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在旷野里偷偷共喝一瓶啤酒,抽一只香烟。那时我们晃荡在街头的每一个工地里,拣拾废弃的钢筋铁块,然后去书店换来可以消磨几个下午时光的图书。小军在某个下着瓢泼大雨的夜晚离家出走,我们随着大人穿梭整个县城寻找他的踪迹,在露天商场的柜台地下,我看见了他,露出了一双晶亮的眼睛。但我没有暴露这个秘密,许多年过去,这一幕常让我为曾经存在的友情而心头荡漾温暖。
每当想到这些的时候,心口莫名会有一阵痛,说不清为什么。是对那个单纯尚存的年代心存怀念?还是为年少时曾有的愚蠢经历伤心?还是对现在生活的年代失望大于希望?可能是最后一种吧,因为很多和我同龄的朋友谈起过去,都是一副向往、怀念的样子,谈到现在,则突然露出浮躁、无奈或疲倦的表情来。
有一次和一群年龄35岁左右的朋友在麦乐迪K歌,其中一个哥们突然随着一首怀旧音乐的节奏跳起舞来。那首歌的名字叫《站台》,他跳的舞蹈理所当然的是迪斯科。坐在一边的我傻了,确切的说是惊讶,这感觉在去年看《青红》的时候有过一次,那个镜头是一群人在地下舞厅跳迪斯科。但我还没有心理准备,在一个大城市、一个声色旖旎的场所里,突然看到有人跳迪斯科。朋友的舞蹈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僵硬感,看了令人发笑,但又笑不出来,因为大家知道,自己都是从那个时代而来,只是在被所谓的快节奏生活、海量的信息包围了之后,大家都不自觉地选择了对过往的回避。或者说,我们在加快步伐紧跟当下,落伍是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当然不会重复那些可能会被年轻人嘲笑的音乐和舞蹈。
但我深知,那个年代的生活印迹已经烙在了每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的心里,那时的生活景象,文化、流行符号,依然会时不时地在脑海中浮现。甚至可以说,在某个时刻我们是生活在那个年代里的,在考虑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不自觉使用了那个年代的标准的……有一次在斥责儿子的时候,我讲了一番大道理,讲过之后我发现,这些道理都是长辈曾给我讲过的。发现这一点之后我有所不适,因为这说明,我,和年轻的一代人,和下一代的人,已经被时光远远地隔开了。
那个年代我们用笔在纸上写信,现在则用网络发送电子邮件。没有什么需要感伤的。至少还有记忆中的美好,在提醒着我们,我们也曾拥有过自己的纯真年代,那个年代叫1980,或者叫1990,或者是一些别的什么数字,但不重要了,数字是生命中的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刻痕,我们只需挑那些最明亮的来回忆。
后一篇:书价不是问题,浮躁才是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