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 |
文/韩浩月
上海大众书局以5000元奖金征招一名“老克勒”,56岁的万胜利最终当选,成为大众书局一家分店的形象代言人。某综艺节目也紧随其后,策划在荧屏上展开新一轮的“老克勒”选秀活动。
如果不是上海人,“老克勒”听上去是个显得有些怪异的称谓,弄不好还会被误当作骂人的词汇。实则不然,著名的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向媒体解释的解释大意是这样的:“老克勒”原意是指大颗的宝石,“克勒”音同英文Carat(克拉),在老上海,3克拉以上的钻石就非常罕见而且昂贵了,“老克勒”特指这类钻石,岁月流变,就成为对有时尚消费习惯,能赶上中西流行并能将两者融合的一类人的通称。著名女作家程乃珊一语中地,“老克勒”说白了,就是指“老绅士”。
“老克勒”究竟适不适合用于书店形象,这种争议有海派文化百年历史为背景,并不适合局外人说三道四。但是上海的“老克勒”评选不禁让我想起了北京的书店状况。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的熙熙攘攘,三联书店、万圣书园的幽静雅致,百荣图书城、第三极书局的庞大营业面积……以及交织全城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国营、民营书店,为北京这个全国文化中心在增添着丝丝缕缕的书香气。但是遗憾的是,除了少数几家书店能让人平心静气,大多数书店要么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要么书的摆放杂乱不堪,好像到了菜市场。买书的人匆匆来去,结帐的柜台前排队排得像超市。无论如何也体味到觅书、赏书、品书的趣味。由此我想,上海评选“老克勒”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社会整体浮躁的大环境下,引导读者用什么样的心境进行阅读,用何种方式进行阅读,要比每年出版多少品种的书,码洋提高到多少多少亿要重要的多了。
这些年图书出版较为混乱,伪书、杂书、拼装书层出不穷,连累到越是规模大的书店,好书被淹没到角落里越是难以找到,倒是一些藏于街边巷尾的小店,常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意味,带给人一些意外的惊喜,在这样的书店中浮生偷得半日闲,耗一些时光,携几本好书,碰上店老板在家闲聊上几句书事,算是难得的乐事了。有一次途经某大学校内,偶发现一间书店栖于路边平房,门口只简单做了一个中英文的标识牌子,门口撒满了厚厚一层松软的落叶,仅此景象,便足以引人入内饱览一番了。畅销书《查令十字街84号》讲述的一名女作家和一个旧书店的故事,随着书的畅销,每年都有无数爱书人来此“朝圣”,可见,书店并不单纯是一个销售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更是连接人与人情感的一个纽带。从某种程度上说,书店也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人文。
随着网络阅读的大面积摊开,以及网络书店的迅速扩张,传统书店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国外甚至有人给出了传统书店消失的具体日期。中国最早的书店据说可以追溯到6世纪中叶,在木版印刷普及以后,出现了每个月定期设在寺院内集市上的书摊,应该说是书店的雏形。当时北宋京城开封的相国寺内,每逢庙会,露天书店云集,盛况空前。现在大城市中的书店仍然人头撺动,只是翻的人多而买的人少了,据统计目前中国的人均图书只有量仅为5.1本。在中小城市,书店的经营更是举步维艰,濒临倒闭的边缘。书店和图书馆的日益凋零是提升国人精神生活质量的一大损失,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可能只是一个奢望了,在这个时候,注重书店形象建设和培养人们阅读习惯,以及凡是和阅读相关的所有事业,都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上海的书店评选形象代言人,有着明显的商业诉求,不见得其他地方的书店就要跟进模仿。但如果这种行为能为中国的书店文化注入新的思考,又何乐而不为?在多元文化、多元经济的社会中,书店将出版社、图书和读者融为一体,成为城市中一块可以修身养性的“理想国”,这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
上海大众书局以5000元奖金征招一名“老克勒”,56岁的万胜利最终当选,成为大众书局一家分店的形象代言人。某综艺节目也紧随其后,策划在荧屏上展开新一轮的“老克勒”选秀活动。
如果不是上海人,“老克勒”听上去是个显得有些怪异的称谓,弄不好还会被误当作骂人的词汇。实则不然,著名的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向媒体解释的解释大意是这样的:“老克勒”原意是指大颗的宝石,“克勒”音同英文Carat(克拉),在老上海,3克拉以上的钻石就非常罕见而且昂贵了,“老克勒”特指这类钻石,岁月流变,就成为对有时尚消费习惯,能赶上中西流行并能将两者融合的一类人的通称。著名女作家程乃珊一语中地,“老克勒”说白了,就是指“老绅士”。
“老克勒”究竟适不适合用于书店形象,这种争议有海派文化百年历史为背景,并不适合局外人说三道四。但是上海的“老克勒”评选不禁让我想起了北京的书店状况。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的熙熙攘攘,三联书店、万圣书园的幽静雅致,百荣图书城、第三极书局的庞大营业面积……以及交织全城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国营、民营书店,为北京这个全国文化中心在增添着丝丝缕缕的书香气。但是遗憾的是,除了少数几家书店能让人平心静气,大多数书店要么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要么书的摆放杂乱不堪,好像到了菜市场。买书的人匆匆来去,结帐的柜台前排队排得像超市。无论如何也体味到觅书、赏书、品书的趣味。由此我想,上海评选“老克勒”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社会整体浮躁的大环境下,引导读者用什么样的心境进行阅读,用何种方式进行阅读,要比每年出版多少品种的书,码洋提高到多少多少亿要重要的多了。
这些年图书出版较为混乱,伪书、杂书、拼装书层出不穷,连累到越是规模大的书店,好书被淹没到角落里越是难以找到,倒是一些藏于街边巷尾的小店,常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意味,带给人一些意外的惊喜,在这样的书店中浮生偷得半日闲,耗一些时光,携几本好书,碰上店老板在家闲聊上几句书事,算是难得的乐事了。有一次途经某大学校内,偶发现一间书店栖于路边平房,门口只简单做了一个中英文的标识牌子,门口撒满了厚厚一层松软的落叶,仅此景象,便足以引人入内饱览一番了。畅销书《查令十字街84号》讲述的一名女作家和一个旧书店的故事,随着书的畅销,每年都有无数爱书人来此“朝圣”,可见,书店并不单纯是一个销售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更是连接人与人情感的一个纽带。从某种程度上说,书店也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人文。
随着网络阅读的大面积摊开,以及网络书店的迅速扩张,传统书店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国外甚至有人给出了传统书店消失的具体日期。中国最早的书店据说可以追溯到6世纪中叶,在木版印刷普及以后,出现了每个月定期设在寺院内集市上的书摊,应该说是书店的雏形。当时北宋京城开封的相国寺内,每逢庙会,露天书店云集,盛况空前。现在大城市中的书店仍然人头撺动,只是翻的人多而买的人少了,据统计目前中国的人均图书只有量仅为5.1本。在中小城市,书店的经营更是举步维艰,濒临倒闭的边缘。书店和图书馆的日益凋零是提升国人精神生活质量的一大损失,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可能只是一个奢望了,在这个时候,注重书店形象建设和培养人们阅读习惯,以及凡是和阅读相关的所有事业,都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上海的书店评选形象代言人,有着明显的商业诉求,不见得其他地方的书店就要跟进模仿。但如果这种行为能为中国的书店文化注入新的思考,又何乐而不为?在多元文化、多元经济的社会中,书店将出版社、图书和读者融为一体,成为城市中一块可以修身养性的“理想国”,这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
前一篇:回陈晓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