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错把“八里”当“巴黎”

(2006-02-07 17:08:35)
分类: 随笔
错把“八里”当“巴黎”

文/韩浩月

“坐听桥头水逝去,渐看皓月初银河。”清人戴璇这两句诗说的便是当今的北京通州区八里桥。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横跨于通惠河上的八里桥,以“长桥映月”之名被冠以“通州八景”之称。而今的八里桥虽然旧貌仍在,但却常跑着小轿车,惟有夜深人静之时,才能感到属于历史的那份静谧与厚重。近些年随着八里桥市场的日益繁荣,又使得此地成为通州的商业重地,夜行八里桥,饭馆云集,灯盏明灭,霓虹闪烁,微熏时经常会让人“错将‘八里’当‘巴黎’。”

每周总有一天,夜色阑珊时,一帮在北京上班却住在通州的朋友,会选择在地铁的北苑站下车,呼朋唤友奔八里桥而去。这时,一个叫东来顺的饭馆里,一个叫古清生的人早已端坐于此。住在八里桥繁华地带的老古,成为大家聚集八里桥的一个重要理由,起初大家尊重他的美食家身份,“跟着老古,有肉吃”,认为和美食家在一起,肯定不会亏待自己的胃,时间久了,东来顺的羊肉也涮顺口了,没有人提议更改聚会地点,“通吃社”的“吃货”们就这样慢慢习惯了用筷子掂着羊肉,在热气腾腾的房间里指点江山。

就是在这样一个热气腾腾的环境下,就是在这样一个又是酒至微熏之时,古清生递给大家一套刚出版的新书,《旅食天下丛书》,一个人的丛书,计有《味蕾上的南方》、《食在江湖》、《徘徊的鱼》三本。老古是杂家,写长篇小说、散文随笔、评论,近两年犹以美食和汽车批评为重,写出了大量的文字。这些文字中,我认为最耐读的还当属他的美食文字,以美食为主,容纳了历史、人文、情感等诸多佐料,看上去却不凝重、呆滞,而是充满了灵动和趣味。令人不禁想起以为网友对他的评价,“在他庞大的身躯内,隐藏着一颗纯净的心”。

老古是北京最早的“北漂”,十多年下来,依然难改“漂”的本性,一年之中总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路上”。去年秋天,在通州新华大街边的一家店里,在我的建议下,他挑选了一辆马力充沛的摩托车,从此北京各个郊区都留下了他穿梭的身影。摩托车轮所至之处,老古考察地理,品尝美食,了解习俗,写出了这一套集“行走”与“美食”为一体的“旅食”文字。“走天下,吃八方”是他的理想,在常人看来难以实现,古清生却轻松地实现了。

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翻阅“旅食天下丛书”,在书中我看到了多个角色的古清生,一个细致观察自然的古清生,“早晨的阳光清亮,穿过辽阔的京东平原,尚有些许鲜嫩,柔凉。窗外燕子叫了,像小燕子,声音几许稚嫩、纤细和滞涩,伴着早到的学童在楼下民工小学呀呀念书。——《清亮的阳光》”;一个把“吃”当作艺术享受的古清生,“削出的笋心,像绿的玉,嫩且有玉质的透明感。”“吃肉圆子,清凉肉圆子,肉鲜嫩,又清凉,食罢胸中有一缕清新之气升起,脑子如雨后天晴般清新,五官都爽,再喝汤,清凉之波涓涓注入遥远的记忆。”一个豪放直爽的汉子,“一瓶白云边喝光,一锅长江洄鱼扫光,在一个鲜见的富有诗意的酒家品饮,人生就获得一时快乐。”……

老古常和我叨咕,想要找几个哥们一起出一本诗集。我也一直把这个事情惦念在心上。只因我认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还能有一颗诗心的人是极为难得的。看完老古的“旅食天下丛书”,我想建议他不要出诗集了,因为在这三本书中,几乎每一篇文字的构成,都是诗的句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