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孩子

(2015-12-09 07:52:09)
标签:

小白兔

死亡

离别

人生

成熟

分类: 随笔

    邻居家养在走廊上的小白兔不见了踪影。一日偶遇出门的女主人,我便问那白兔的下落。年轻的妈妈说,送去朋友家寄养两天。我问:“要外出旅行喔?”她却笑着摆摆手说:“女儿太依恋它,离开几天,让她懂得什么叫做离别。”我看着她一脸淡然的表情,忽然觉得这是一件深奥且充满了生命哲学的事。

    小时候,很喜欢看一部叫做《雪孩子》的动画片。但每次看过之后,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大火中救了小白兔的雪孩子,最终化为一汪清流,年幼的我也跟着伤心许久。父亲拍拍我的头,不断地安慰说,这个雪人不见了,还可以再堆一个啊!我却一脸泪痕,委屈地说:“可是,再堆一百个,也不是原来那一个了。”长大后,还一直惦念着这部动画片,也常常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做这样伤感的卡通给小孩子看呢?带着失落怅惘的情绪入睡,难道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吗?

    后来读一本书,也提到剧情相似的动画片,作者产生了同样的问题。但一位朋友却说,因为这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养宠物,教他们有爱心,由过去的被爱到爱自己的宠物。然后再教他们伤心,当宠物死去的时候,也因此了解什么是“死亡”,开始知道把握生、欣赏美、接受死。人只有这样,才算成熟。

    但让只有三四岁的孩子接触到死亡,却是极为残忍的事。于是那朋友又说,你可以找一天把宠物藏起来,告诉小朋友它们回去看爸爸妈妈了。当有一天,宠物真的死了,你将它偷偷埋掉,对小孩子说,它又回去看爸爸妈妈了。小朋友尽管一直盼它回来,却不会太伤心,即使永远不回来,他也会比较能够泰然处之,认为它妈妈舍不得它,不让它回来。

    这与我那邻居的做法不是如出一辙吗?妈妈觉察到小白兔在年幼的女儿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位置,因此也产生了些许担忧。假若在不久的将来,那小兔走到生命的终点,可爱的小女孩又该如何面对这个残忍的现实呢?不希望女儿的童年弥漫着阴影而选择另外一种方式来诠释死亡,正是出于妈妈深情的爱啊!我不确定那妈妈是不是也用同样的方法向女儿解释小白兔为什么不见了,但以如此悠然淡泊的笔法将死亡的轮廓勾勒了出来,却又在绝望之余带着一丝期盼,对死亡也就更多了几分谅解。多么高明的做法啊!

有了一双儿女之后,开始看重自己的生命,珍惜每一个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因为忽然觉得,假若有一天出了什么意外,要提前与他们别离,是一件难以割舍且极不负责的事。但死亡却是不可避免的课题,从小到大,见过许多人徘徊在生命的终点,尽管百般留恋,还是免不了挥手作别。每一次面对“死”,都难以接受,但心情沉郁之后,却唤起了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与理解,也因此使我们更加珍爱每一次生命的契机,更加勇敢且坚定地活下去。

周末与一帮朋友小聚,听说其中一位的妈妈最近查出了绝症,心里一紧。死亡的气息隐隐袭来,又一次拨动心里那根恐惧的弦。想起去年秋天母亲在一次例行检查中,被告知肺部有一团阴影。那时候,我刚刚回国,离别半年再相聚,母亲的眼泪、父亲的焦虑、我内心的忐忑与挣扎,天像要崩塌了一样,世界一片黑暗。虽然几次深入检查之后并无大碍,但一场虚惊却好像忽然看透了许多事。生与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体内,我们终将与之遭逢。也终于真正地懂得,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既然无法逃脱,只好坦然面对。

喜欢刘墉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愈早能面对死亡的人,愈早成熟。因为‘认识死’的背面,是‘把握生’。”女儿常常揽着我的脖子,亲昵地说:“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我最爱最爱的人。”每次听她这样说,我的心里感动之余,都有些小小的担忧。我当然知道这种爱的来源及深度,当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开的时候,这个事实也一定成为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长久地跟随着她。我宁愿不是她在这世上最爱的人,爱得少一点,痛苦也会相对减少一些。因此,当她问我,什么死?我便说,死亡不是终结、不是消逝,只要你心里留一个地方给那个人,每一次想起他,你都带着浅浅的微笑,被温暖的记忆包围,即使流泪,苦涩中也有淡淡回甘,他便化为天上的恒星,永远地活着。

我也因此领悟,当年的动画片也是在用卡通的方式诠释死亡的意义。雪孩子最终化为一滩雪水,太阳出来了,水汽升腾,幻化成雪孩子模样的云朵向天空徐徐而去。它奔向下一段璀璨的旅程,永远活在小白兔的心里。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雪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解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