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孤

(2015-09-14 07:22:34)
标签:

日本

北海道

中日友好

生命

种族

分类: 随笔

        从伊达时代村走出来,停车场上空荡荡的。烈日当空,北国虽已有了淡淡秋意,却掩饰不住正午时分炙热的阳光。司机孙师傅在远处向我招手,他将车子停去了树荫底下。车厢里的凉爽冷气搌弃了窗外滚滚热浪,一身暑气渐渐淡薄了下来。

    朋友们都还未归,我便与孙师傅聊了起来。他祖籍东北,2001年来到日本,至今已有十五年。说起他当初赴日的目的,我随意地问:“是来日本打工吧。”他却摇头笑笑说:“不是,因为我父亲是日本遗孤。”原来他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孙师傅的祖父当年是从日本去东北的“开拓团”,后来到了一间日本企业工作。战争结束之后,仓惶而逃,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留在了中国。好心的东北人收养了他,长大后,他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娶妻生子,有了一双儿女。许多年过去了,无意中得知自己的身世。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政府联手寻找当年的战后遗孤。孙师傅的祖父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失散已久的儿子,于是认祖归宗,回了日本,改姓伊藤。千禧年之后,孙师傅和姐姐,也举家迁至北海道,入了日籍,开始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但异国的生活,并没有想像中那般完美。从小在中国长大,想要迅速融入一个新的国度并非异事。特别是孙师傅的父亲,已年过花甲,语言不通,风俗迥异,习惯了中国东北广阔的黑土地,忽然跑到日本北方拥挤的大都会,虽然是纯正的日本人,却很难找到与这个民族之间的交集,很长一段时间郁郁寡欢。孙师傅和姐姐尽管还年轻,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却始终相随,语言关固然不难,游离于社会之外,却好像是一个边缘人,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养家糊口更是难上加难。时光辗转奔流,几年后才慢慢适应了新的生活。

    忽然想起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小姨多鹤》,讲的就是有关日本遗孤与中国百姓之间的故事。电视剧情节上虽有些艺术的加工和演绎,但历史却无从改变。1945年,日本战败,日军撤退时,有五千多名孤儿抛弃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是“日本开拓团”的后代。“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向中国派来军队和大量移民,大都集中于东北地区。其中四千孤儿在战后被中国人抚养长大。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像孙师傅的父亲一样,找到了亲生父母,返回日本一家团聚,但也有很多因为多年的生活习惯已无法适应新的国家、新的环境,而留在中国,终其一生。

    只是,我还是不能理解,都说虎毒不食子,那些从中国逃亡的日本人,怎么忍心弃自己的孩子于不顾,任其在陌生的土地上自生自灭?后来看台湾风靡一时的电影《海角七号》,来自日本北方的穷教师,最终抛下挚爱的恋人友子,孤单一人回到日本。茫茫大海,七天倍受煎熬的航行,写下七封感人情书。他说:“我是战败国的子民,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爱你,却必须放弃你。”我才忽然懂得,战败对很多日本人来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耻辱。回国之后,等待自己的是一个残破的国家和未知的人生,他无法臆测不久的将来是一番怎样景象,更不能将恋人的未来拿去当做赌注。爱她,就放弃她,让她破茧成蝶,去寻找更加美好的明天。

    由此想到那些抛弃孩子孤单回国的父母,大概也带着这样一种惶惑且不安的心态逃离中国,踏上苍茫的人生之路。与其让那稚嫩的婴儿一路相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如留在这方热情的土地,也许尚存一线生机。

    后来听朋友讲起,小时候有一位修鞋的邻居,打了半生光棍,最后却娶了一位美艳的日本女子。大家都说他有后福,那么漂亮的女孩凭白被他娶回了家,且没花一文钱。那日本女子也是留在中国的遗孤,看不到前程和希望,仓惶之中找了一处避风的港湾。故事的结局不得而知,那女子后来有没有找到失散的家人也无从追问,想来那鞋匠抱得美人归,也会懂得珍惜,相敬如宾应当不在话下。只是,时代的宿命最终逃不掉,平民百姓始终是政治利用的对象。

    我对孙师傅说:“这样算起来,你是中日混血,随父姓伊藤是应该的,为什么对外还保留着原来的姓氏?”孙师傅笑笑说:“其实也没什么分别,姓名不过是一种称谓而已。况且,我从小在中国长大,母亲、老婆都是中国人,我亦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混血。”我看着他一脸淡然笑容,满口流利地道的东北方言,提起家乡侃侃而谈,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报道。那些被中国人抚养长大的日本遗孤,曾经在日本鹿儿岛市内建起一座石碑,感谢当年收养自己的中国养父母。发起人鬼冢建一郎在揭幕仪式上说,如果没有向敌国儿童伸出援手的养父母的慈心,今天他就不会站在这里。在生命面前,种族变得不再重要。中国人的善良和伟大,同样被这些日本人铭记于心。他们中的很多人返回日本十多年,仍旧乡音不改,还是讲着中国话、做着中国人,比一般的人更渴望中日友好。

    我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墨色山林,心里却涌动着一股异样的情绪。世界那么大,汇聚着形形色色的人。我仍然愿意相信,大多数的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是良善友好的,尽管历史曾经那样充满了血腥和绝望,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缠绕千年。旧时我们作为天朝被仰慕、被推崇、被学习,如今也该有自我省视和取他人之长的勇气与胸襟。你可以抵制日货,可以默守教科书上日本人猥琐奸滑的形象,一辈子不踏上岛国的土地,但却不能否认这个民族在某些领域令人尊敬的事实。中日两国是否能够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不单单取决于民意,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必然取决于民意。历史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放眼于未来。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遗孤

遗孤

遗孤

遗孤

遗孤

遗孤

遗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地狱之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