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听一位朋友说,最近过得很不愉快,事情的起因是刚刚喜得千金,婆婆却拒绝帮忙带孩子,理由是她老年大学的课程不能间断,舞蹈团的演出也不能随便请假,更重要的是,她还有一位年迈的老爹要侍奉,每周总要拿出几天过去探望。朋友气得暴跳如雷,明明就是借口,却还讲得冠冕堂皇。一腔怒火无处渲泄,一连病了好几天,先生成了替罪羊,家里动不动就鸡飞狗跳。末了,朋友问我:“你说,她是不是嫌弃我生的不是儿子?”
我看着朋友一脸愤懑的样子,平日里很有教养、很有礼貌的一个人,居然也被生活的琐事折磨地疲惫不堪,眼睛里没有丝毫初为人母的闪亮光彩,没说几句话就掉下泪来,嘤嘤哭泣渐渐变为悲恸哀叹。我沉吟许久,等待她慢慢平静之后,说:“为什么你一定要勉强她呢?”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当下中国家庭最普遍的问题。一个家庭的主要矛盾是婆媳矛盾,而婆媳之间的矛盾追根究底又多半是因为“看孩子”。朋友的婆婆拒绝照看孙女,找来种种借口不愿挑明,也是给彼此留些余地。朋友表面上是和婆婆呕气,实际上却是与自己为难,强扭的瓜不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钻这样无谓的牛角尖呢?婆婆有她想要追求的幸福,不愿被他人的烦恼牵绊阻碍,这也是人之常情,尽管那个“他人”是她挚爱的亲人。况且,这世上也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老人还有责任照看第三代,他们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的孩子拉扯大,已经尽了父母原本该尽的义务。她帮忙,是情义,不帮也没什么说不过去。
我认识的一位王姐,一家人分隔在世界各地。在美国留学的儿子有了孩子需要她帮忙照顾,她便千里迢迢地赶了去,不但没有任何怨尤,反而很享受这样的天伦之乐。皆大欢喜很简单,前提一定是每个主角都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而朋友的婆婆已经三十年没带过小孩子了,无所适从也真的打从心眼儿里不想从头再来,换位思考,如果是你,已到了这把年纪,夕阳虽好,却也几近黄昏,是不是更想按自己的意愿潇洒地活着?
朋友听我如此说,连连摆手,气恼地问:“你究竟是谁的朋友?怎么胳膊肘儿往外拐呢?”我却笑笑,正因为我是她的朋友,很想保护她、开导她,希望她过得快乐,才会这样说啊!想想看,她心烦意乱、咬牙切齿地抱怨,是因为在她眼中认定了婆婆应该帮她,但事实上,应不应该却因人而异,不是绝对的。假若她能够认清这个道理,心里是不是会比较好过一点,对于婆婆的拒绝,也会比较好接受一些。况且,自己带孩子不是更有一番乐趣吗?虽然妈妈短时间内不能上班工作,且辛劳疲惫,养家糊口的重担又全都压给先生一个人,但也因此没有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与她在人生的路上一路同行,难道不是上苍对她的补偿和眷顾吗?婆婆因为没有烦恼而愉悦快乐、身体健康,总好过于因为“勉强”导致她心情抑郁寡欢,时间久了积劳成疾,你不是还要孩子老人两边跑?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问题是你有没有承担苦难的勇气。这个世界还有比我们更困顿、更无能为力的人与事,多往好处想,人生的路也会走得更加开阔。
朋友的脸色缓合下来,破涕为笑,点点头好像有所领悟。我们总是希望在困境的时候,会有人伸出援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好运,或者真正有能力“拉”你的人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因此,做好自己战斗的准备很有必要,人生说到底还是一条要一个人走的路。眼下的困难像一只徒有其表的兽,张牙舞爪地向你袭来,不过是为了掩饰它的软弱和寂寞,许多年后再回头看,你会明白,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坷,快乐其实很简单。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