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读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在美国半年愉快而感伤的回忆又一次涌上眼底。虽然身处中国城法拉盛,对布鲁克林区却一直心心念念,因此,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便很想知道,旧时的布鲁克林究竟是什么样子。
意外的是,贝蒂•史密斯通俗朴素的文字让我眼前一亮,这本1943年初版便大受欢迎、长驻畅销书榜首的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字里行间那种娓娓道来、看似不怎么经意的篇章却深深吸引了我。我才知道,这本书在当时连好莱坞和百老汇也搭了“顺风车”,改编为电影和音乐剧,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成长小说”,是美国图书馆暑期大力推荐给青少年的读物之一。
小说与其说记述了主人公弗兰西的成长过程,不如说是一部长长的布鲁克林风土人情的画卷。纽约原本平淡无奇的布鲁克林区在贝蒂•史密斯的笔下却是那样丰富多彩。穷人鲜见却饱满的快乐、富翁的施舍与怜悯,城市虽然简陋庸常,在一个孩子眼中却还隐蔽着小小的快乐,对青春的渴望、成长的艰辛和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无限憧憬,小说通过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刻画了二十世纪初的布鲁克林。
书中的树,指的是在布鲁克林随处可见的天堂树,顽强的生命力能顶破坚韧的水泥地。十一岁的小女孩弗兰西生活拮据,吃发霉的面包,带着弟弟收垃圾赚钱补贴家用,却乖巧懂事。她常坐在太平梯口,掩藏在茂盛浓密的树荫里读书、做白日梦;她喜欢小镇上的图书馆,发誓要从字母A一直读到Z,在她眼中,最幸福的事就是长大后将所有喜欢的书都买下来,书籍让她忘却了生活的困顿和忧伤。她很留意图书馆案台上一只褐色的碗,里面总是放着不起眼却怒放的小花。她怀抱着梦想,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跨越威廉斯堡大桥去繁华的纽约中心看看……小说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在冥冥中做了许多温润的安排,穷人也有快乐,当快乐降临,他们是如此简单地收获,却千百倍地拼命享受。
疼爱她的爸爸去世后,妈妈肩负起一家生活的重担,尽管如此,还是坚持让弗兰西和弟弟读书直到毕业。外祖母不识字,却一再建议妈妈给孩子们读《圣经》和莎士比亚,讲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希望他们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可以有承担苦难的勇气。妈妈只读完了小学,弗兰西却坚定地要去上大学。她们随着生命一代代不断繁衍的隐忍与坚强,超越了任何困难和阻力,这也是天堂树的精神,只要活着,就要活得痛快、活得精彩。
小说记载了弗兰西成长中许多微不足道的小故事,将一个女孩璀璨的青春一点一点地铺展,这也是作者贝蒂•史密斯对童年辛酸又甜美地回顾。曾经飞扬着青涩与无知,懵懂和清纯的年少时光又一次在我眼前涌动。那些带着笑却饱含泪光的片段,伴随着女孩慢慢远去的童年深印在了我的心里。放下书,再回味每一个熟悉又感动的画面,忽然发现,这部不忍释卷的小说,对我来说,是一种额外的馈赠,它在不知不觉间,触动了我的灵魂。人或许有同样的经历,却未必有同样的心态,这也是人在“经历”生命、品味生活时的差别。
合上书页,夜已深沉。窗外,一轮明净的下弦月洒落一地白色的月光。“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贝蒂•史密斯的话好像又在耳边回荡。任何“最后”都带着一种死亡般的忧伤,但当弗兰西要离开旧居开始一段崭新生活的时候,最后一眼看那棵树却带着更多的希望。它还在拼命发芽,努力生长,不放弃任何一点触碰蓝天的可能,生命生生不息、生活孜孜不倦,1917年的布鲁克林在战争中迎来新的一天。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棵树。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