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多年的朋友,有段时间过得穷困潦倒。有一天,突然跑来找我,忸怩半天终于说想要借钱。数目不大,我便慷慨解囊。隔天又遇见,她却大包小包拎了一大堆化妆品,看见了我,不好意思地说,有人去韩国旅行,刚好帮她买了回来。
我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已经火大。我同情她温饱都成问题,才借钱给她,没想到她不但不将钱用的刀刃上,还有心情在“脸”上下功夫,这样的闲情逸致怎么看也不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我想,可怜之人果真必有可恨之处,恨不得立刻将借出的钱索回。
周末回家,我愤懑地将这件事讲给父亲听,父亲嘬着刚刚泡好的茶,沉吟许久,悠悠地说:“你既然已经将钱借出,又何必在意她做了什么?”我哑然,呆立了半天。
父亲讲起了多年前的一些往事。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下乡返城,进了工厂。凭着刻苦地钻研和高超的技艺,几年间晋升为车间主任。每月四十几块的薪水,在一众兄弟中“鹤立鸡群”。父亲天生节俭,每到月末总有节余,常常有捉襟见肘的朋友前来借钱。只要数目不大,父亲都会答应,钱借出之后,也从不追讨。
听到这里,我急忙问:“后来呢?总有不了了之的吧?”
父亲却笑笑地反问:“后来有那么重要吗?”能够张口借钱的,都是朋友,借去的钱也不过用于柴米油盐,假如他们因为没钱而不能还,一定不好意思再见,就算追去他家讨要也无济于事,不过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假如有钱却想贪便宜故意赖账,心中有“鬼”,自然也就不敢再来,而只懂得做一锤子买卖的人,多半也不值得珍惜。用数得过来的钱,交换了一段无价的友谊,看清楚一个人,想想看,究竟是谁赚到了?父亲靠在摇椅上说:“借钱的同时,也借出了朋友,回来还的,既是钱,也是情。”
借钱的人,大都在不久之后主动还钱,父亲便觉得很快乐,因为钱回来了,朋友亦“失而复得”。信赖和尊重,是比金钱更值得珍惜的东西。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借钱”,也蕴含着深奥的哲理。
父亲说,我只看到了她买化妆品的表面现象,却没有更深一层地了解就下了定论,也许这样的消费就是她的“刀刃”,她买了来,再转手卖出去,为的是尽快还我的钱,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的结论对她来说是不是有些残忍?
我脸上一阵燥热,终于释怀。想到那个孤单一人的朋友,面对生活的种种刁难,也许有着不能对外人道的苦衷。她向我开口,想来也经过许多忐忑与挣扎,借出的钱,即使没有“失而复得”又能怎样?雪中送碳也好,有去无回也罢,金钱可以衡量,朋友之间的情谊却是无价,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又能解她的燃眉之急,我又何必庸人自扰?借钱果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