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多年的老友去世了,一连几天,心情都有些沉郁。想到两年多来,那个躺在病榻上的人就这样静静地离开,连最后的道别也来不及,心里隐隐地痛。葬礼那天,天空阴沉沉地像要落雨,父亲轻抚眼角,看着年少时的朋友最终化成一缕烟尘,属于那个时代的许多往事又一幕幕浮上眼底。
许久之后,再聊起这件事,父亲淡然了许多,缓缓地说:“他不过是先走一步,老朋友总还会有机会再见的。”我突然觉得有些伤怀,父亲的话虽然“残忍”,却是事实,我们无从选择地终将面对这一天。人生的旅途,纵然沿途风景各异,起点和终点却是相同的。
很喜欢那部叫做《入殓师》的日本电影,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手,因为乐团解散,返回家乡,被迫做了入殓师。遭人唾弃,不被理解,连自己的妻子也看不起他。但大悟却兢兢业业,面对每一位“客人”,他总是先说“您辛苦了”,再为他们擦拭身体、换上新衣、化上淡淡的妆容。电影出人意料地不但没有任何诡异恐怖的画面,反而处处洋溢着生命的美好。欣欣向荣的原野、潺潺而过的溪流、白天鹅纵身一跃飞向蓝天,坐在绿色田梗间的大悟,深情地拉着大提琴,悠扬舒缓的音乐缓缓地流淌了出来。我突然懂了,电影传递的一种信念是,假若微笑着看待死亡,它就不是的终点,而是生命走向下一段的旅程。
曾经纠结于三毛的死亡,我不懂,那么好的一个女子,用她的笔支撑鼓舞了一代人,怎么随性地说走就走,只一条丝袜就结束了自己的人生。直到有一天,看见她的好朋友作家倪匡说:“三毛对生命的看法与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体和死后有灵魂两种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选择追求第二阶段的生命形式,我们应当尊重她的选择,不用太悲哀。”我终于释怀了,三毛选择了她想要的方式“活着”,在我们心里,她从未离开。许多年后,当再一次翻开她的作品,幽默诙谐的文字,就像她的生命一样鲜活。
清明时节,和老公一起去扫墓。老公立在婆婆的碑前,沉吟许久。三年前,挚爱的人离开时的画面忽然在眼底涌动,眼睛里流淌出来相思,像黄昏落雨的天空一样阴沉。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无论过程有多么煎熬,时间都不会体恤我们的悲凉和苦痛,生拉硬扯地拽着你一路向前,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因为我们的世界里,不是只有一个人、一件事、一种心情。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没有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当然也“享受”不了历史厚重的祭奠。人生是一段长长的旅途,很多人纵然恋恋不舍,可以在心里寄一份相思,却不必留恋他存在的方式。将回忆里最闪亮、最柔软的地方留给他,他便永远灿烂地活着。因为逝去不是终结,而是超越。
微信号:jyyx0714
欢迎关注

此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