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美国,很多事都不习惯,常常被美国人民的那些与众不同惊得目瞪口呆。
三月的纽约,还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一场冰雪过后,凛冽的寒风迎面扑来,寒意十足。第一次去中央公园,我吓了一跳,穿着短袖短裤锻炼身体的民众比比皆是。我看着自己一身棉衣,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地像一个粽子,还在寒风中微微地颤抖,他们却汗流浃背地满脸通红,在冰雪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这样的勇气和胆量,让人敬佩不已。
我慢慢地发现,美国人对于“冷”的概念与我们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星巴克还是麦当劳,假如不特别说明“no ice”,端上来的饮料中就一定浮动着大量的冰块,即使是冰雪隆冬也一样如此。有趣的是,有一次听朋友说,哥哥家年幼的孩子在一次外出游玩时饿得肚子咕咕直叫,他们竟取来汽车后备箱里的矿泉水冲奶粉。寒冷的冬天,那水已结成冰,小孩子却对此习已为常,喝着带着“冰茬儿”的奶,没有丝毫不悦。
比这更加“离谱”的事,在我入院生产的时候,也得到了充分地印证。美国医院在产妇分娩后,通常都会在送来的食物中,特别放置一些冰冷的东西,牛奶、果汁,甚至是冰激淋。他们的理念是,产妇刚刚“卸货”的子宫需要尽快恢复,而“凉”的食物刚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医院的中央空调,也一如既往地工作,室温常年控制在24度左右,从没听说哪位产妇在盛夏时还要忍受暑热,满头大汗地一边休养一边照顾婴儿。这与中国人坐月子“忌生冷、不见风”的传统观念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另外,美国人对“阳光”的喜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夏天在海滩上晒日光浴的人不计其数,他们从不担心紫外线会将皮肤晒黑。反而是亚洲人,特别是韩国人,对阳光却避之不及。走在马路上,看那些撑着阳伞,涂了厚厚一层防晒霜的,通常都是黄皮肤的亚洲人。而美国人对此同样不解,在他们看来,伞只是用来遮雨雪的。
在法拉盛住得久了,渐渐习惯了美国的生活。常常在缅街上行走,却很少见到KTV。有一天,我好奇地问朋友,美国人都不唱K的吗?朋友却说,卡拉OK在唐人街会比较多见,家庭观念极强的美国人更喜欢在家里娱乐,即使是当“麦霸”,也只愿意与家人共享天伦。后来,住在我们屋后的印度人,也印证了朋友的话。每到周末,他们都会组织party,动感十足的音乐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时不时传出年轻的人欢笑,他们玩得很“海皮”,却搞得我们不胜其扰。
而在和美国人打招呼的时候,与华人之间的冷漠与矜持相比,美国人的问候似乎更有意思。常常会遇到一些素不相识的路人,面带微笑地say hello。我和朋友在教会英文班里认识的丁姊妹和李姊妹,每次见面都要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拥抱。起初,我也不太习惯,慢慢地也就融入其中。与中国人见面时“吃了吗”之类虚情假意的寒暄,这样的问候,好像更加温情。
与亚洲人的“显少”相比,美国人明显地老相许多。去奥兰多迪士尼游玩时,遇见一位排队的女孩,高高的个子、健硕的身材,站在一帮六、七岁的小朋友中间格外醒目。我好奇她已长大成人,却还来玩如此幼稚的游戏,后来从言谈中得知,她不过是一位小学还未毕业的学生。吃惯了可乐、汉堡等高热量食品的美国人,体型也都相当了得,肥胖在美国并没什么稀奇。国内一位偏胖的朋友常常调侃自己买不到合适的衣服,但假若来了美国,将她扔到人堆里,第一眼看见的“胖子”一定不是她。
而在公共场所如厕时感慨更多,洗手间里永远少不了厕纸。我想起几年前曾看过的一篇报道,栈桥旁边的洗手间里,无论放入多少厕纸都会立刻消失不见。游客太多,消耗量大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多的则是被大爷大妈卷卷带回了家。久而久之,如厕自备手纸成了我们的习惯,而在美国,没有厕纸反而更值得大惊小怪。
走在纽约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粗壮茂盛的大树。硕大的树根无边无际地在地底下延伸,有的甚至还露出了地面。我很好奇,美国人都不砍树的吗?这些一看就知道已有些年岁的老树,可是能工巧匠眼里难得的材料啊!朋友却告诉我,在美国,不经政府批准,砍树的后果可是相当严重,不仅是高额罚单,牢狱之灾也在所难免。美国人当然也少不了“木料”,饭店里一次性筷子的应用率也很高,但这些,美帝都会从落后国家进口,自己的资源,即使发现了也不开采,封存起来留给后代使用。
从这些与众不同之处,看到了美帝的另外一面。很多人说,美国的文化粗俗而混乱,但这些蕴含在生活中的小细节,却让我有了不同的看法。美国当然不是十全十美,但这世上又有什么是完美的呢?从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是最重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