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书的人来说,没有书读的日子,恐怕是度日如年。来美国之前,原本打算带几本好书,思乡的时候随便翻翻,也可以解一解缠绵婉转的乡愁。临行前,苦于行李繁多,也就只好作罢。
来美国的第二天,正是初春乍暖还寒时,一场冰雪席卷而来,瞬间冷却了我去曼哈顿看看的热情。随意地在法拉盛的缅街上行走,不想却遇见了皇后图书馆。
也说不出来为什么,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逛逛书店、看看图书馆。好像那些沉寂在都市边缘安静又雅质的地方,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看着直顶到天花板的木制书架,推开门那一股扑面而来的淡淡的书香,还有散落在角落里聚精会神的读书人,都好像一种神秘的力量,一颗燥动的心瞬间就安宁了下来。因此,当我在人海中一眼望见了皇后图书馆,我还是忍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一时间就想到,在美国的这半年,我算找到了一个好去处。
无从追溯皇后图书馆的历史,我只是略略知道,过去的旧馆始于百年之前。1998年新馆建立之后,规模是旧馆的五倍。这里不但有数以万计的藏书,书籍按语种分门别类,而且还设有几十台电脑、两百多个读者座位、多功能厅和会议室。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图书馆里的大量藏书,不是政府拨款采购,而是社会民众的捐赠。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我与她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离住处仅十几分钟路程的图书馆,成了我时常光顾的地方。穿行在高高的书架之间,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渺小。被眼花缭乱的书籍吸引,竟不知道该伸手触摸哪一本,好像沧海一粟,淹没在茫茫书海中。
三楼的中文区,通常是读者最多的地方,九点钟图书馆一开放,就很难找到位子。银发如雪的老人在读报、朝气蓬勃的青年在上网,就连忙碌的家庭主妇,也不忘拖着菜篮读养生。整座图书馆,安静地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而我,常常躲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靠着高高的落地窗,一边翻着某一本诙谐幽默的小说,一边沐浴着清晨明媚的阳光。累了就抬起头,透过厚厚的玻璃窗,看澄澈湛蓝的天空和天空中慢慢远去的浮云,时间好像停驻在这样悠闲又宁静的时刻,猛得一抬腕表,才发现几个小时竟在不知不觉间,静静地流过。
在美国,像这样的图书馆其实不在少数。每到周末,这里都是一片繁荣热闹的场景,挤满了来读报、借书的人。每天黄昏,一楼的少儿区,更是人满为患,放了学的小孩子们,都喜欢来这里写“家庭作业”。在这个硕大的图书馆中,汇集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学校的家庭作业,也就在他们的探索和寻找中完成了。而有些年轻的妈妈,也常常带着还在蹒跚学步的小孩来这里读书,一本小小的图画书、一段亲切感人的故事,唤起了小孩子强烈的读书欲望,笨笨的小手指着画册,学着妈妈的样子,咿咿呀呀地念个不停。
最让人感慨的是,在这里办理借书卡,无需任何工本费和押金。外国人只要有地址信和护照,也同样可以享受读书、借书的权力。那张小小的借书卡,也没有限制借书的数量,只要体力允许,二三十本带回家去不在话下。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美国在我的眼中是一个文明又充满了自信的国家。这里的人,从幼稚孩童到耄耋老人都深爱着书籍。他们将大量的时间用来读书看报,慢慢地就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而这些也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也觉得自己是如此幸运,在异国他乡,无数个思念故乡、想念家人的日子中,可以有这样一个地方接纳和排解了我的相思。沉浸在书海中,许多原本看似心酸又难以释怀的事,慢慢变得不再重要,一颗浮燥又感伤的心,也渐渐淹没在图书馆里一段悠闲的时光中。
我怀抱着一整摞借来的书,不知为什么竟有一种小小的满足感,好像那是一种前世修来的缘,让我在今生有了一种萍水相逢的愉悦与惊喜。我在想,不久的将来,当我离开美国、离开纽约的时候,我会不会怀念这里的一切,蔚蓝的天、洁白的云、雨后清新爽然的空气,还有这座屹立在缅街繁华的十字街头、静静的图书馆?我只是觉得,这段为期半年的经历,一定会浸渍在我平凡的人生中,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