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独处的海港小镇——深情台湾行之十四


标签:
高雄旗津海岸公园天后宫基督堂 |
分类: 游记 |
知道旗津这个地方,也不过是来台湾的前几天。原本到高雄没打算来这里,却在一个网友的行程中看见了如秋叶一般静美的照片。只因为多看了那么一眼,就再也难忘旗津的美丽“容颜”,这座小小的海岛,在转瞬之间便住进了我的心里。乘捷运到西子湾,没走多远就到了鼓山轮渡。渡轮是往来于旗津与高雄的海上巴士,每隔十分钟就有两班相向而行。看着硕大的船只在海洋中劈波斩浪,本以为会是一次长时间的航行,没想到仅仅十分钟后,我们便到达了美丽的旗津岛。
说起来有些意思,高雄旧时被称做“打狗”,最早指的就是旗津地区。旗津做为带状外海沙洲,与高雄隔海相望。看起来似乎是孤立无援,其实却是悠然自得。从轮渡走出来,旗津狭窄却热闹非凡的街巷便呈现在眼前。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混合着油炸海鲜和南果现榨果物特有的芳香。街边各色的小吃摊,让人眼花缭乱。刚上岸的墨鱼、活蹦乱跳的虾,还有玻璃缸里充着氧气的青花瓷蟹,整座海港小镇都充满了生命力。骑机车的少年,穿着背心在小巷里穿梭,年迈的阿公阿婆们就坐在硕大的椰子树下喝茶聊天。湛蓝的天空中,几朵浮云轻轻荡去,隐隐地传来海浪的声音,远处平缓悠长的海岸线,在视野中慢慢清晰。台南安祥的渔港小镇,有一种与世隔绝般的美丽与清雅,初秋静静的午后,心情和阳光一样晴好。
还没等一颗躁动的心平静下来,我便被眼前一幢富丽堂皇的闽南式庙宇吸引住了,这就是旗津岛上的天后宫。台湾人都是很讲究奉祀的,在台湾行走的这几天,大大小小庙宇见过许多,古老的旗津当然也不能例外。天后宫建于康熙三十年,是高雄的古庙之一,庙内奉祀的是妈祖。天后宫在岁月的更迭中几经变迁,如今旧时的古物虽已荡然无存,但并不影响香火的源源不断。旁边的红色木桥上,挂着形形色色的许愿牌,来此祈福的人流络绎不绝。
只走了几步路,又看见一了处巴洛克式建筑,原来这是“旗后教会”,始建于1865年,是旗津基督教主要的信仰中心。有趣的是,旗后教会与天后宫近在咫尺,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信仰,不知道生活旗津岛上的台湾人,该如何决择?
在岛上的街巷间穿梭,眼睛却一刻也不能停歇。早已淘汰多年的三轮车,在旗津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坐在三轮车上看旗津的乡土风情,有一种悠然自得的乐趣,沿途小巧狭窄的老巷,低低矮矮的房屋,与海湾对岸影影绰绰的高楼大厦相比,像是时光机在两岸不停地穿行,一会儿是繁华中的风华绝代,一会儿又变成了旧时光中的朴素单纯。
海的味道愈来愈浓,咸咸的海风扑面而来,掀起了一丝怀旧的情绪。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我,对海洋已没有了特别的向往或是期盼,但却不能不在这样一种混合着静美与安祥的海域里迷失。忽然就想起了那首老歌,多年以前一位叫潘安邦的台湾歌手,曾经在《外婆的澎湖湾》里唱道:“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这好像就是歌中唱到的地方,那个在远处独自飘零的小船上,大概也住着一位大胡子的老船长吧,老旧的渔灯,大大的渔网,还有一双宽大斑驳的手掌,就在这个远离尘嚣的渔港小镇里,天长地久地守候着一份相思,寄托给茫茫大海,看四季轮流、斗转星移。
沿着海边慢慢地行走,旗津海岸公园顺着美丽的海岸线蜿蜒伸展,好像一条绿色缎带,竟一眼望不到尽头。海风徐徐,驱散了周身的暑热,一股淡淡的凉意慢慢在心底弥漫。我突然觉得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行走在异乡一段优雅安静的海岸,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看不见滚滚浓烟,宽阔的海洋,碧波中不停追逐的白浪,像画里的风景,让人悠然流连。
旗津海岸公园的踩风大道,看一望无际的碧海与蓝天,海浪一波一波舔拭着沙滩,混合着沙鸥响亮而清脆叫声,竟如同天籁传来的声音。天边,古铜色的夕阳恋恋不舍地坠落,在平和的海平面上涂上一层晚霞,为那对并肩看海的恋人镀上了一层金黄。
乘渡轮返回高雄市区,耳边蓦地嗡嗡作响,属于旗津的那份宁静与单纯,好像是上辈子的事,沉寂在我的心里,我也仿佛怡然自得梦了一场。回头再看一眼,长长的旗津岛在夕阳的余辉中闪着淡金色的光芒。那个悠然独处的渔港小镇,小镇里世世代代的渔村和渔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种无关乎匆忙与劳碌的风景,被我在一座叫做旗津的小岛上遇见,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缘?
海浪的声音又隐隐地震荡着耳鼓,我想,这大概也会成为一个深深的烙印,蛰伏在我灵魂的深处,供我千回百转地相思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