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忍不住感叹,时光,就像潺潺的溪水,在指尖静静地流淌,似乎是了无痕迹,却又在不知不觉间留下了斑驳的记忆。四年一个轮回,奥运会,又来了。这一次,在遥远的英伦三岛,那一个古老的,叫做伦敦的城市。
一说起英国,记忆就像搭上了多拉A梦的时光机,一下子穿越到了二十几年前。年少时,最爱的就是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人才辈出。奥斯汀、狄更斯、哈代、勃朗特姐妹……百花齐放的文坛盛景,至今还让人唏嘘不已。由此,多了那么一份念想,想像着在地球的另一端,那个叫做大不列颠的国度里,绿树成荫的乡间大道,一望无际的古漠荒原,还有牛羊成群,每到夜晚,便燃起熊熊篝火的牧场。那一路飞驰的马车,隐没在乡间雄伟的古堡和庄园,成就的是《双城记》、《还乡》和简·爱与罗彻斯特经典而又曲折的爱情。对英国,那一份向往与期待也就愈来愈浓,愈来愈强烈。
对奥运会的记忆,是从1992年的巴塞罗那开始的。当西班牙残疾选手雷波洛从轮椅上站起来,用箭头取下神圣的奥运圣火,一箭点燃了火炬台时,我第一次懂得了奥运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不仅仅是一句众所周知的口号,更多的是人生的真谛。生命,没有完美与残缺之分,没有富贵与贫穷之别,只有因懒惰与勤奋,争取与放弃而带来的不同的意义。那一年的夏天,中国的五朵金花,在泳池里劈波斩浪;那一年的夏天,因为有了奥运会,而变得回味无穷。
从那之后,便真的懂得了奥运的意义,四年一个轮回,突然变得漫长而又充满了期待。
还记得04年的雅典,我和母亲半夜起床,只为那一场荡气回肠的女排决赛。当那些青春的女孩,最终站在最高领奖台,胸前金光闪闪的奖牌,映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窗外,已天色大亮。母亲揉着有些泛红的眼睛,喃喃地说,好像老女排又回来了。不知道这算不算竞技体育的魅力,当五星红旗在异国的上空冉冉升起,当我们的体育健儿随着国歌热泪盈眶的时候,我的眼睛竟也是湿湿的。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回报更让人心动?十年磨一剑,也许只为这昙花一现的精彩瞬间。
四年前的北京,往事恍如昨。那一个盛夏的夜晚,八点钟已万人空巷。路边的大排挡,早早地收了摊儿,院子里纳凉的老人,也全然不见了踪影。家家户户的电视频道,都锁定在了央视5套。九个月大的女儿,淘起气来像澳洲可爱的考拉攀着金合欢树,拼命地缠着我。听客厅里传来的一阵阵惊叹,我垂首顿足,却毫无办法。错过了那一场精彩绝伦的开幕式,至今还追悔莫及。
转眼间,四年过去了。2012,属于伦敦。
突然想起,伦敦申办奥运之初,并不被人看好。那时候,就曾在心里默默地为它祈祷,连自己也有点意外。对英国、对伦敦,那一份难以言表的牵挂,只是因为文字传送的那段异国情愫吗?喜欢那个国度里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还有成群飞舞的和平鸽。宁静、安祥,填满城市的各个角落。安逸的步调,边走边看悠闲的心境,小镇里,偶然飘出的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全是念想。一说起伦敦这座古老地到处都是怀旧味道的城市,忍不住就想让奥运的脚步快一点,再快一点。
昨夜,又看见了神采奕奕的英女王,又看见了沉思暇想的“憨豆”先生。开幕式上,教科书中高高耸立的烟囱又筑了起来,工业革命,世界上最重要的历史进程,又再现眼前。204朵铜花,拼凑成了火炬台,英国人,用别出心裁的设计,为世人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奥运会,真的来了,像英吉利海峡吹过的阵阵海风,为这个流火的夏天带来了丝丝凉意。
好运,伦敦;好运,我们的体育健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