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真的是有些汗颜。许多年前的那一个仲夏夜,当我在“青岛之夏”书展上淘来这本《蝴蝶梦》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本十足的言情小说,扔在一边,许久都无人问津。直到一年后,当我再次在书柜里发现它的时候,只看了两页,我就忍不住想,曾经的我,是多么肤浅与固执。
我喜欢这种特立独行的写作方式。故事是以第一人称“我”开始的,但主角却不是“我”。主人公吕蓓卡,从一出场就已死去,可她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通过她的忠仆、情夫,牢牢地控制着曼陀丽庄园。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发现有这样一本书。书中的角色,竟都是为了烘托、陪衬一个已不在人世的女人,这本身就增添了许多悬疑色彩。吕蓓卡是怎么死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版本的揣测与估量,却一直到故事的结尾才有了答案。本以为德温特先生消沉、颓废的反常举动,是因为吕蓓卡的意外离世,却没有想到,他们的婚姻是如此畸形。他们并不相爱,甚至是相互仇视,婚姻的存在只是各取所需。而吕蓓卡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后,不断地激怒他、打击他,他忍无可忍,最终亲手杀死了她,连同那艘船一同沉入一片汪洋之中。可是,这个结果却是她一直想要得到的。与其被病魔一点一点地削弱意志,最终无可奈何地离开,不如借他的手痛快地死去,这让他几近崩溃的一幕,也将一点一点地吞噬他的心。吕蓓卡直到倒下的那一瞬间,还带着鄙夷的微笑。
许多年前,当我轻轻地合上《蝴蝶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还在狂跳不止。荡气回肠的故事,悬念不断,高潮迭起,许多次,都不得不放下书,深深地呼吸。故事的结局真的让人难以想像,一连几天,沉浸在书中紧凑的情节中,竟许久走不出来。
通过这本《蝴蝶梦》,认识了它的作者达芙妮·杜穆里埃。隐约感到这本书与之前读过的《呼啸山庄》有些相像。同样是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新颖独特的写作技巧,就连塑造的人物形像都有几分相似。而“我”,做为第二任德温特夫人与德温特先生之间,也隐约有着简·爱与罗彻斯特的矛盾与温情。
陆续地找来一些有关达芙妮的传记读,才发现,她真的深受十九世纪以神秘、恐怖等为主要特点的歌特派小说的影响,同时也曾研究并刻意模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创作手法。只是这部《蝴蝶梦》还是有着属于她的明显的印迹,节奏看似缓慢,却是环环相扣。达芙妮的笔下,也是千变万化。除却高潮部分的精彩绝伦,书中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和对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都处理地恰到好处。
曼陀丽庄园已成为一段记忆,生命中最不堪回首的往昔,伴着一场熊熊烈火终于化为灰烬,但“我”与德温特先生的命运,却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德温特彻底摆脱了吕蓓卡的阴影,而“我”也终于真正地理解了他,与他惺惺相惜,心心相印。一座美丽的庄园随着烈火已成为永远的记忆,另外一段美好的旅程却刚刚开始。那一场大火,烧毁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重生的,是希望,是幸福。
喜欢这样的结局,作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让读者去自由地想像。也许他们会离开那个乡村,去喧嚣的都市开始新的生活;也许不久之后,他们还会再回到这里,重建曼陀丽庄园。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不断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超出想像”。尽管通篇没有华丽的词藻,但作品本身已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让人欲罢不能。
“昨夜,我又梦见回到了曼陀丽。”突然又想起书中的这句话。那座只剩残垣断壁的曼陀丽庄园,那两个在烈火中重生的灵魂,像两只从噩梦中惊醒的蝴蝶,向着未来,越飞越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