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武侯

(2012-07-18 06:22:39)
标签:

新教育

武侯

教育

分类: 其他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武侯

亲爱的各位新教育的志同道合者们:大家好!

每年的新教育年会,都是一次心灵激荡的时候。今天,或者说,此时此刻,我站在这里更是百感交集,因为新教育实验走过了十年的时间了。这几天大家常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十年的“岁月”果真是值得我们“相信”的,因为这十年岁月,让新教育的种子由心灵走向了大地,由苏州走向了全国,由思想的火花燎原成璀璨的群星!

这几天,我想的最多的是,20009月到20026月,我在朱老师身边读博的情景,那段时间,我们讨论中国教育的弊端,更思考中国需要什么理想的教育?朱老师写出了一系列的文章:《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师》《我心目中理想的学生》还有《我心目中理想的德育》《我心目中理想的智育》《我心目中理想的体育》《我心目中理想的美育》等等,几乎每篇文章在写作过程中,朱老师都要给我看,让我给他提修改意见。这些文章的观点,都是后来新教育的思想嫩芽。所以我可以说,十多年前,我见证了朱老师酝酿,不,应该是“孕育”并“分娩”新教育思想的过程。朱老师当时对我说:“我打算找几所学校实验一下!”于是,新教育实验开始了行动,这一行动便持续了十年,而且必将还会有无数个十年!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细节。2004年我和朱老师去中央电视台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访谈。访谈前,中午我和朱老师在酒店房间休息,朱老师当时很疲倦,但还和我聊新教育的未来。我记得他当时问我:“镇西,你说我们的新教育能够成功吗?”我说:“能!”朱老师迷迷糊糊地说:“我想,也会成功的!”说着说着他便睡着了。过了一会儿,他在睡梦中突然说了一句:“会成功的,一定会成功!”当时我相当感动。老师们,什么叫“梦想”?朱老师这不就叫“梦想”吗?他真的是在“梦”中“想”啊!

果真,只要行动,便有收获!今天,看到当初只有朱老师和我还有几位志同道合者的小团队,发展为中国新教育实验的百万大军,看到当初书斋里的理念,变成了中国大地千百万“尺码相同的人”波澜壮阔的行动,和蔚为壮观的硕果,我无论如何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我也可以断定,尽管当初朱老师对新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但如此汹涌澎湃,如此气势磅礴,朱老师多半也是没有想到的。“种子”的确也是值得我们“相信”的!

坦率地说,作为新教育实验的早期发起者与参与者之一,我有些惭愧,因为我对新教育的贡献大大低于朱老师对我的期待。比如,这次会上所展示的完美教室,所表彰的完美教室缔造者,都没有我们成都市武侯区教室和教师——尽管其中有两位我的徒弟,但毕竟不是成都的。我们成了垂涎三尺的旁观者。朱老师那天对我说:“你其实是完美教室的先驱者,因为三十年前你的未来班,已经具备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完美教室的基本要素。”

老师的话,让我想起了三十年前我创建未来班时那激情燃烧青春飞扬的日子。那时候,作为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没有什么教育理论,也谈不上什么教育经验,我只有一颗爱心,一腔激情和一个梦想,便开始了我的教育实践。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让我的学生快乐,让班级充满情趣,让其他班的学生羡慕他们,于是便有了我们的未来班。今天看来,未来班虽然粗糙,但的确具备了今天所说完美教室的基本要素。更主要的是,这富有浪漫情趣的实践,给我和我的学生留下了幸福的记忆。前段时间,我找出了三十年前我学生为谷建芬老师唱歌的录音,我和学生们听了都热泪盈眶。歌声穿越三十年,这就是我创造的传奇。一个教师,就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只要用心做教育,哪怕一辈子默默无闻,他的教育生涯也绝对会波澜壮阔!

然而,我的未来班毕竟属于过去,今天,面对全国的新教育同仁所取得的成果,甚至面对同样在成都的金堂县同仁们,我所在的区域的确落后了。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奋起直追。这次,武侯区来了几十位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新教育理念的秉持者,也是缔造完美教室的行动者。 我有这个信心——再过几年,在一年一度的新教育年会上,或者打个比方说,在一年一度的新教育的阅兵式中,也一定会有西南方面军成都军团武侯方队的威武阵容和飒爽英姿的!

成都武侯区的老师们,你们有信心吗?

请各位新教育同仁为我们鼓劲加油,摇旗呐喊!

请大家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武侯!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