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教育年会更加朴素些
(2012-07-22 06:10:36)
标签:
新教育朴素教育 |
分类: 其他 |
新教育实验的针对性之一便是浮躁、虚假、豪华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育本身就应该是沉静、真实、朴素的教育。的确也是。十年来,无论是从绛县的区域性新教育推进,还是从“桃花仙子”老师乡村教室的新教育实践,或是干干等人在内蒙古罕台的新教育坚守,我们都感到了新教育的草根本色,闻到了新教育的田野芬芳。
但是,一年一度的新教育年会似乎一年比一年豪华。
近几年每届年会都有一台堪比春晚的舞台表演。因为时间太短,新教育实验的成果通过舞台演出的方式集中展示,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这么美轮美奂(我知道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词用得不准确,但现在大家都这样用了,已经约定俗成)吗?那流光溢彩的舞台,那绚丽耀眼的灯光,那震耳欲聋的音响,那五彩缤纷的服饰,还有高像素高清晰的LED显示屏……的确让人恍惚置身于中央电视台春晚的演播大厅。
以前只需要一个学校,便可以支撑起一届新教育年会;后来学校不行了,须得教育局出面,举全局之力,才能完成一届年会;现在教育局也承担不了了,要市区县政府出面,以政府强势行为才能将年会办得出“规模”,办出“规格”,办出“档次”。由学校到教育局再到政府,年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而花费的巨额资金也在急速攀升。每一届年会闭幕后,都让来年年会的主办方“压力山大”。
有教育局和区政府的支持,是新教育人所需要的;但新教育原本是一场专家发起民间参与的草根新教育改革,民间实验如果得到行政的支持那当然好。但这里的“支持”如果更多的是体现在年会的豪华攀比上,实在离新教育的本色越来越远。
行政领导的思维和纯粹教育者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县长区长市长们可能想的更多的是如何通过新教育年会“推销本地”,而教育者想的是教育本身。我明显感到,政府部门已经把新教育年会当成“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知名度”的机会,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可能偏激了一些,但至少不完全在教育这杯“酒”,这一样来,新教育年会便注入了不少非新教育甚至非教育的东西。
我无意否定申办新教育年会的各地政府良好的初衷,实际上敢于乐于承办新教育年会的政府领导,大多都是有教育情怀和教育眼光的人,他们在自己的辖地为新教育实验创造条件提供支持,无论如何是该赞赏的。只是,在举办新教育年会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纯粹些,朴素些?
政府的豪华举动对下面所产生的影响是明显的。年会期间,在一些供代表们参观的新教育实验学校,也都竭力将所有的展示内容精致而精美。比如,老师薄薄的几页教育叙事,非要用铜版纸做成一本近乎于精装本的小书,还有校园的展板,墙上的挂图,以及教室里办公室的陈设,几乎都是用昂贵材料做成,而且都是崭新的。我想,如果原生态地陈列出老师手写的教育笔记,和学生稚拙的字迹,那会更真实,也更感人,当然,也更有说服力。
新教育年会能不能不搞舞台演出?(如果这样,将可以省下多少钱以资助边远地区更多的人做新教育啊!)年会所有的展厅展板能不能低碳一些?(没必要有那么多的灯光,不必专门搭建各种平台,少用些高档昂贵的材料。)所有的展示能不能更加原生态一些?(比如参加展示的老师和孩子都不要化妆,也不要穿着专门为此次展示所设计的服装等等。)交流发言的老师和学生能不能更加自然更加生活化一些?(演说式朗诵式的说话虽然出口成章,滴水不漏,但总觉得不自然。其实,口语化的表述哪怕出现一两个口误都不要紧,那样会更加亲切,也更加真实。)
了解新教育的人都知道,常态的新教育决不是像年会那样耀眼,千千万万新教育人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在朴实而朴素地探索着坚守着。但不了解新教育的人,如果仅仅通过年会来看新教育,很容易误以为新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表演,就是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展示。如此奢华的“新教育”,只能让许多人特别是不发达乃至贫困地区的教育理想主义者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前年的桥西新教育年会,我就呼吁新教育年会能够朴素些;去年鄂尔多斯年会我没去,但听说也很“令人震撼”;今年的临淄年会,我感到还是艳丽了一些;我期待着明年的杭州萧山年会,能够还新教育实验的朴素本色——杭州萧山属于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不差钱”,要办一届朴素的年会,还真是一个挑战呢!
但我还是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