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活动

标签:
培训成长教育 |
分类: 其他 |

昨天上午,“李镇西名师工作室”在校举行了第二次活动。除了12位武侯区教育局正式确认的工作室成员,我把凡是报了名的老师也列入编外成员。
我先简单介绍了新教育实验,强调了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发展为起点,追求的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接下来,我向工作室成员和前来旁听的其他老师做了一个关于教育写作的讲座——
教育写作漫谈
一,教育故事(案例)
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教育故事中,或者说我们就是教育故事的创作者。这里的创作是生活意义上的创作,不是写到文字中的创作。
(一)这个故事应该含蕴着某种意义,或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或其他方面的启迪等等。
(二)故事应该完整。有的老师在写教育故事的时候,往往虎头蛇尾,或者结构不全。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来说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另外,一定要尽量保持故事本身的曲折性。
(三)尽可能保持现场情景,特别是原汁原味的有价值的细节。
(四)不要过于追求描写的文学化,不要用过多的夸张和抒情,千万不要虚构,即使是细节的虚构也不应该,应该忠实于生活本身,要相信有意义的故事本身就胜过任何人为的“编剧”。
(五)要学会展开,即根据真实的情景予以必要的绘声绘色描写,身临其境地还原现场。
(六)夹叙夹议,但不要过度阐释,切不可让“理论分析”冲淡了故事;可以写出当时的心理活动,但一定要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不要以写作时的认识取代当时的思想。
例文:我早年的两则教育故事
失窃之后(1984年)
欢迎张迪(1995年)
二,教育随笔(杂感)
比起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教育杂感是最为随意的。也是因为“随意”,所以硬要列出几条写作要求,是比较困难的。我只能大体这样说,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夹叙夹议,都是教育杂感所需要的。
教育杂感也可以写事件,但不追求故事的完整,可能只是一个引发思考的片段;但是对这片段的分析一定要有深度。“杂感”之“杂”更多的是指思考对象非常宽泛,“杂感”之“感”则是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小处着眼,往大处思考……
例文:我的两篇随笔
也说“教不好”与“不会教”(2002年)
“老师,用我的笔吧!”(2002年)
然后,冯老师现场提供了她的一篇文字,大家一起帮她修改。
写作讲座结束后,我又把我前次报给武侯区继续教育中心的工作室研究课题基本信息给老师们做了介绍——
工作室课题:
新教育实验与新教师成长
研究的主要意义:
新教育实验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研究新教育实验与新教师成长的关系,将探索一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
着眼于唤醒教师的理想与激情,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力求将教师从彼此割裂埋头应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发展专业水平,恢复职业尊严与自信,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
学员招收条件:
1.
2.
3.
4.
5.
工作室运行的基本思路
我主要提供教育思想与理念的支持,定期组织工作室团队进行沙龙式互助培训,辅之以适当的对外交流,以教师本人的实践、阅读、反思、写作为自我提升方式。核心是帮助每一个老师自己培养自己。
学员培养的措施与方法:
1.
2.
3.
4.
5.
6.
缔造完美教室:以新教育理念打造完美教室(幸福班级)
构筑理想课堂:民主课堂,魅力课堂,优秀质量
加强专业阅读:每月一本,《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我的教育心》《李镇西教育演讲》《教学智慧——教育机智的意蕴》《窗边的小豆豆》《56号教室的奇迹》……
坚持专业写作:读书笔记(感想),教育反思(观点),教育故事(叙事),课堂实录(案例)
每位学员建立新浪博客,原则上一周至少一篇,每年十万字左右的教育写作。
近期作业:
《我的阅读史》:从小到大的阅读经历
《我的自我培养计划》:自己的教育理想,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带班和教学的新设想,自己的打算,培养目标,希望得到的帮助……
专业发展共同体(同伴互助):
讲座(含沙龙):平均一月一次。
QQ:每周三晚上20:00—22:00.前一个小时为主题讨论,后一个小时漫谈。
博客:互相观摩,评论。我的博客每篇必看,并评论。
学员评价:以一学期为评价单元
1.
2.
3.
4.
5.
如果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会有奖励;如果没有达到,将提出警告,并留室察看一学期;再无进步,自动退出。
最后我说:“我希望给你们提供的,是一种充实而富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不知不觉,一上午的时间就过去了。我把外校的老师请到我办公室,每人赠送一本我的著作,并签上我的名字。
皆大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