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适合的时候遇见了您:李镇西老师(浙江徐建利)

标签:
转载 |
分类: 集萃 |
参加了语文教师的招聘,却因学校不缺语文老师而改教了学校的电脑,并仍兼任中小学打字、油印、图书管理、档案管理、收发文等职。图书室的书偏旧也无人借阅,极大多数是为了增加数量而购买的,它并不能吸引老师和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几本新购入的书却进入了我的视线,它们是苏霍姆林基斯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爱心与教育》等。第一次被教育类书籍所吸引,犹记得冬日的夜晚,手捧《帕夫雷什中学》产生了神往之情,原本学校也可以如此的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当我情不自禁的想要与人分享时,然而换来的却是不解的目光:这些书有什么好看?
没有分享的对象,我继续阅读着其余的书籍,无法形容看到《爱心与教育》时的欣喜与激动,原来教育是可以如此令人刻骨铭心,原来教育可以如此灿烂与美好。多少次夜晚手捧着《爱心与教育》,眼中不时泪光盈盈,为一个个教育故事感动着,更为自身不能实践的感慨。那时《爱心与教育》成了我的枕边书,当我因繁杂的工作而没有一刻得闲时,当我疲惫的应对各种事务时,它几乎成了我的精神支柱。“我要做一位象李镇西老师一样的班主任”,这样的愿望在我还没有做班主任就已经奠定了。
因着这份促发,我向领导提出要求任教语文并担任班主任的请求,其言之坚定而恳切,所幸一位老师离开了学校,我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四年繁杂的文秘工作,一年的电脑教学及更为繁杂的文秘工作,五年的等待,似乎只为了等待今日的理想的实现。做一名教师,这是儿时的梦想,似乎从未在我的脑中改变过。学生时代时就喜欢在假期中领着一群比自己小的孩子,进行各种教学,儿时的游戏,注定着我的教师情结。而命运之情,似乎给我开了一个玩笑,让我在漫长的五年的期待中才达成。犹如久病卧床的人,忽然四体健全,能够快速奔跑一般,我忽然感觉浑身上下都是力量,倾其全力的投入,竟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时有人用“拼命三郎”来形容我,而我总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与李老师的差距太大。那时李镇西老师俨然是我的精神支柱,“做一位象他一样的班主任”是我的精神追求。
然而那个“黑色的四月”,宣判了我的“死刑”,让我结束了刚投入的大半年的教学生涯。由于过度的投入,却没有发现孩子的悄然成长,也没有发现自己超负额的工作,却在摧残着幼小的生命。“孩子已经停止发育了”,医生冰冷的话语,冷却了我那颗热烈的心,一个个痛苦而无助的深夜,似乎一直召唤着我回到课堂,无数个梦里,是熟稔的学生的名字,一个个影像如电影般每晚会出现在梦境中。“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我要回到学校”,我坚定的告诉母亲。母亲耐心的说:再等等,再等一周再去看看医生。那个“再等等”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绝唱”,一周后,换了医生,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回答:孩子正常,只是要卧床休息。这样的宣判,似乎比“孩子已经停止发育了”,更让人可怕与痛苦,这意示着回到学校已是遥遥无期,不知何时是归头。
每天睡在床上看着日出日落,倾听着风雨声亦是人间甚景。阅读学生的来信及李老师的书籍便是我落寂日子里的唯一的阳光。两个月卧床的日子,是一次人生的磨砺,它使我从内心的高潮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似乎使我从激情中走向死亡,又从死寂中活转过来了。支撑着我前行的力量,便是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以及热爱的学生和热爱的书籍。
近一年的时间我脱离了教学一线,然而积蓄内在的一种教育力量,促使我请好产假后,中途义无返顾的接手了年级中最薄弱的班级。从此每年接手年级中最薄弱的班级成了我的专利,然而把最薄弱变成最优秀,也一直成了我不变的旋律。我知道,这是《爱心与教育》给予我的力量,这股力量,促发了我极大的能量,最后终于无一例外的使班级在逆境中高高的扬起。不管是语文成绩还是班级各项考核指标都跃居第一,更为重要的是,班风和学风非常不错,学生团结奋进,课堂氛围非常好。
由于较为出色的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在连续带了三届(三年)薄弱班级后,我担任了学校四十个班级的政教工作,当我要求继续担任班主任时,由于学校要让我带两个初三班的语文(每周二十六节课),所以未答应。接着不管是担任政教工作、教科室工作还是副校长时,我连续六年都提出要做班主任的请求,有一次正遇上了一位开明的校长,他已答应并给我安排好了一个试验班,但一纸调令又吹毁了我的梦想,那个深埋于心间的班主任情结却迟迟未能重开。继续提继续失望,最后主动承担起了学校的“希望班”的班主任。
离做班主任的道路越来越远了,无可逆转。所幸我从事的政教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延续和升华。我把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化为了对班主任的培训上,对一次次精心设计的全校性活动中,更在于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的参与学校管理上,发挥一位位问题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通过管理别人来强化自己的管理意识。学校出现了较好的学风和校风,也带来了非常可喜的骄人成绩。
从事教科室工作时,似乎离班主任工作更远了,但是我还是能从这些不利的因素中寻找到一些积极的因素,我开始对班主任工作、对学科教学工作有了粗浅的研究,努力探求一条更有效的管理和教学之路,开始带着研究的眼光去欣赏教育的本真。同时高层次的培训,更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研究。接着一年的山区支教经历,令我有了被放逐的感受,除了任教二十六节语文课外,我什么都不是了。在那个陌生的浙南山区,我似乎感受了周国平先生当年下放时的内心的煎熬与无助。书籍和网络成了我连接外界的通道,那一年我“邂逅”了教育在线的李镇西共读,并担任了组长,通过每天阅读老师们的“李镇西作品的感受”,来丰实对教育的理解,通过对每篇文章的评价,来激励陌生的老师们一起踏着共读李镇西之路。由于长期的伏案,那段时候为自己的身体的恶化奠定了非常“坚实的不良基础”。但我无悔,通过老师们相互的推荐书籍,我阅读了大量的李镇西、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陶继新等的书籍。镇西共读成了我那段时光中的不可磨灭的光亮。
又是调换,这是四年中调换的第四个学校了,我在不断的调整自己,我知道其实我在离自己的理想更远了。这样的环境之下,更是在考验我的宽容度和意志力。所幸分管一个校区,可以使我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使我能够短暂的享受到一份工作着的自由度。任教语文、希望班班主任、分管学校德育、教学、科研,负责校区中的一切事务。那段忙碌的日子里,我真正享受到了不做真正的班主任,却做着比班主任更多的工作,那几十万字的教育案例,就是我对这段日子的真实记录。做并不需要认可,尽管做得没日没夜,尽管做得万无一失,但换来得却是令人失去尊严的批评。我也读懂得了这批评背后的内涵,我学会了宽容与忍耐,这其实就是生活对你的磨砺,也只有这份磨砺,才会使人成长的更为坚实与丰厚。
做一位象李镇西一样的老师,一直支撑着我,没有鼓励、没有表扬又何妨,只要无愧于自己所教育的每一位学生和家长,只要真诚的对待着每一位老师,我收获的已经很多、很多。看着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神,看着老师们那份信任,我已经不需要任何的外在东西。教育其实是很纯粹的,它有时就简单到,只要我喜欢,我做了,就够了。相信一定会有理解的眼神,令你有无穷的动力前行。
如今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低谷阶段,犹如那一年的“放逐”的支教生涯。我感觉似乎失去了一切,心中的所想,却没有了任何的用武之地。也在这个时期,我担任了“知行中国的班主任指导老师”、“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教育家版块的版主”、“李镇西研究会博会编辑”以及学科上市学科基地、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成员。那段心灵放逐的日子,那段原本无助与痛苦的岁月里,我始终用“李老师的教育信念与他的五个一”作为自己事业的基石和追求。做班主任的指导老师,我向一百多位班主任老师推荐李镇西老师的书籍和他的思想;在教育家版块,我向全国的老师们推荐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和作品;编辑李镇西研究会博客,我会从众多的博客中,推荐最精华的博文让老师们享用,并用心写上自己的推荐理由;我会在各种论坛及交流的机会,让大家感恩于我的引领者。受益于李镇西老师的引领,当自己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时,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够反馈这份引领,让更多的老师能够踏上这条教育的康庄大道。如果没有遇到李镇西老师,我的十年教育生涯该如何抒写,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我肯定会走更多的弯路,会更多的挥霍自己的时间。
十年前,刚站讲台的第二周,那个不知如何教学中的女孩,在教研员面前演绎了一节很不精彩的课,而当五年前决定踏着李镇西老师的五个一前行后,五年后的今天,教研员在不同的场合,跟不同的人说起:徐老师的成长,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一个范例。感谢这份鼓励,更感谢李镇西老师的引领。在担任教育在线镇西共读组长时,李老师会在教育在线,以及在QQ群中给予我们激励与指导。而如今,就是4月30日的夜晚,李镇西老师又在QQ群中,给我们镇西研究会的成员,聊天与鼓励,他说这是他在与我们一起庆贺五一劳动节,他的身影虽然很少出现在你的视野中,但他的思想引领却无时不在。这就是一个人的影响。
如今我想走学科专业发展之路,虽然与班级管理工作并不完全是一个体系的,连专业话语体系都是不同的,但我相信教育是相通的,教育本就可以达到一种融合,才能成就一种圆融与通达。做好李镇西研究会的编辑工作,继续实践李镇西教育思想,这是我教育之路上不绝的动力。但我也更希望能够在专业之路上,有更大的突破,前进之路多坎坷,但风雨无阻。
贴旧文一篇:此文写于2007年十月二十七日。
一年半的日子悄然而逝,今日又见心中的偶像,原本以为自己会多一份冷静,但未曾想到还是如此的激动与狂热,我还是一如一年半前那般,情不自禁的要求与他合影,让他签名。一年半来,与他的合影一直夹在我的办公桌上,每当自己遇到困惑时,我总会从这张合影上汲取力量。这力量也使得我完全的转化为一种自觉地行动了,在一年半不到的日子里,我已经写作七八十万的教育手记了,我并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但我希望自己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勤奋者,踏着李镇西博士这个勤奋者的足迹,去抒写自己的教育生活。不能忘记一句话:李镇西老师坚持记录了二十五年,才造就了他的经典之作《爱心与教育》,原来教育家是这么练就出来的,这个触动于我何其之大,我告诉自己,我也要坚持地去做好一件事,我并不想成名成家,我只是想坚持的去做好教育这件于人非常有益的事。如果能做到尽量的减少遗憾,也算是能对得起学生和家长了。
(此照片摄于二零零七年十月二十七日)
(李镇西老师的两次签名、赠言)
感动于李镇西博士: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0065b01000a92.html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智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0065b0102fdzz.html
我与镇西共读(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0065b0100dncl.html
我与镇西共读(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0065b0100do0z.html
我与镇西共读(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0065b0100dp0f.html
我与镇西共读(四):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0065b0100dp0h.html
我与镇西共读(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0065b0100dp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