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不招收“偏才”“怪才”理由成不成立?

(2011-01-23 21:15:11)
标签:

少儿

钱钟书

中国

偏才

怪才

杂谈

北大不招收“偏才”“怪才”理由成不成立?

据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北京大学招生办23日开始对2011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名单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了社会公众对于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

这位负责人表示,北大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主要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中学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它不是大学教育的预科班,不是为了上大学而开设的培训班。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然如此,“偏才”、“怪才”就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而只能是一个不可预知的结果。

其次,“偏才”、“怪才”的标准很难给予准确界定。到底哪些领域算是偏、算是怪?什么程度算是偏、算是怪?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不同领域的专家,也很难给出明确的标准。

第三,大学的选拔标准带有“指挥棒”性质。如果大学把“偏才”、“怪才”作为选拔录取的标准,那就一定会出现一大批根据这个标准制造出来的“偏才”、“怪才”,出现一大批制造“偏才”、“怪才”的培训机构,你需要什么条件就给你出具什么条件,但实际上,这样的“偏才”、“怪才”绝不是我们希望的拔尖创新人才。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过类似的教训,它对基础教育的不利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第四,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和全球化时代,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事实上,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潜力,“偏才”“怪才”即使能够进入大学,也很难完成正常的学习,更谈不上毕业后实现创新。

 说实话,看完上面的解释,我是一头雾水。简单地说,就是我从以上四点中看不出不招偏才怪才的理由。我还是根据以上四点一一反驳:

 首先,关于教育目标问题。“偏才”“怪才”从来没有谁说是中学教育的目标。我们是先有偏才怪才然后才有的教育,而不是先有教育然后才有偏才怪才。也就是说,偏才怪才从来不是被教育出来的。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说是是素质教育,但是行的却是应试教育。偏才怪才往往是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学生,他们在素质教育下才能如鱼得水,在应试教育下往往是一筹莫展,一点天分很容易被应试教育泯灭掉。北大方面所说的教育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好像是说偏才怪才不“全面”,教育他们是“不可预知”的结果,所以不能招收这方面的人才。这从教育理念上就与“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相违背。偏才怪才也是学生中的一种,这种学生数量极少,但他们往往在某一方面具有别人难以企及的特长,即使有缺点,我们应当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成长才是,怎么能一下子就将之定性为“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然后将其一棒子打死呢?难道一个门门功课都平均的人比数学成绩很差外语成绩特好记忆力特好的钱钟书更重要吗?

 其次,关于偏才怪才的标准问题。这难道是问题吗?如果一个中学生能背诵整部《红楼梦》,这就是标准,如果一个中学生能出口成章,下笔成诗,这就是标准,如果一个中学生能指出牛津字典里的众多问题,这就是标准。偏才的标准就是他们自已,他们就是他那种能力的标准的制定者。因为我们普通人即使通过努力也达不到。我们为什么还要寻找标准呢?

第三,偏才怪才会成为“指挥棒”?我们想知道的是,偏才怪才能培养吗?北京大学选一个能将经史字集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教育机构能模仿,能培养吗?偏才怪才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被模仿,他就是他自已,他的绝活是天生的,复制不了也模仿不了的。这也是他们成为偏才怪才的原因 ,也是他们自己的价值所在。我看不出来北大为什么会为此而担心。如果全国中学生中,有一百个人能将《红楼梦》完整背下来,你都录取就是,因为那的确是只有天才才能完成的任务。果真如此,实乃中国的语文教育,中国的国学教育之幸!

第四,二十一世纪就用不上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啦?一个世纪以前的中国的偏才怪才都是没有学习创新能力的人?就适应不了现在的大学教育?那么沈从文不就是会写作而没受过正规教育的偏才怪才吗?钱钟书不是数学成绩为零的偏才怪才吗?他们在自已行业里的建树有几人能敌?笔者以为二十一世纪,什么都懂的通才太多了,就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型号大小,社会用途都大同小异; 而正是这种没有个性化的产品,导致了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两张皮局面!包括北大在内,你按既定要求招收的学生与按特长招的偏才怪才,究竟谁更厉害,谁对社会更有用?谁更能出成果,你们难道没有统计过吗?

综合上面几点,我以为北大在招收偏才怪才方面,从指导思想到对这一现象的认知都有明显的问题。我们的古人都说过“有教无类”,北大自已也说过“兼容并包”,但是其对偏才怪才一棍子打死的说法令人震惊,也令人不解,不知这种有悖于常识的言论是不是北大的本意。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框架,应该说是一个有着严重问题的教育模式,挂 的是素质教育之名,行的是应试教育之实,无论是施教者的老师,还是受教者的学生,还是管理教育的校长,都陷入巨大的茫然和痛苦之中。社会反应非常强烈。不久前去世的科学泰斗钱学生还发出了“为什么我们出不了大师”的“世纪之叹”。当前,教育部和国家有关方面正在思考如何改进。

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不仅没有检讨现行教育的缺失,以求改进的良方,而且还举起所谓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牌子,从制度上摒弃所谓的“偏才”“怪才”,否定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培养某一方面杰出人物的作法。这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想紧跟时代潮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没有认清现在教育制度的巨大缺陷,以一个有重大缺陷的制度来“匡正”我们的“偏才”“怪才”,否定人的差异性,片面追求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违背教育规律,也违背人才特别是“天才”的成长规律。

我以为,此举轻则害北大,会让北大更加出不了学术大师,重则害中国教育,大而全的教育将会导致学生个性精神的泯灭,导致社会创新精神的泯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