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钱钟书中国偏才怪才杂谈 |
北大不招收“偏才”“怪才”理由成不成立?
据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北京大学招生办23日开始对2011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名单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了社会公众对于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
这位负责人表示,北大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主要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中学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它不是大学教育的预科班,不是为了上大学而开设的培训班。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然如此,“偏才”、“怪才”就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而只能是一个不可预知的结果。
其次,“偏才”、“怪才”的标准很难给予准确界定。到底哪些领域算是偏、算是怪?什么程度算是偏、算是怪?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不同领域的专家,也很难给出明确的标准。
第三,大学的选拔标准带有“指挥棒”性质。如果大学把“偏才”、“怪才”作为选拔录取的标准,那就一定会出现一大批根据这个标准制造出来的“偏才”、“怪才”,出现一大批制造“偏才”、“怪才”的培训机构,你需要什么条件就给你出具什么条件,但实际上,这样的“偏才”、“怪才”绝不是我们希望的拔尖创新人才。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过类似的教训,它对基础教育的不利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第四,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和全球化时代,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事实上,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潜力,“偏才”“怪才”即使能够进入大学,也很难完成正常的学习,更谈不上毕业后实现创新。
第三,偏才怪才会成为“指挥棒”?我们想知道的是,偏才怪才能培养吗?北京大学选一个能将经史字集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教育机构能模仿,能培养吗?偏才怪才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被模仿,他就是他自已,他的绝活是天生的,复制不了也模仿不了的。这也是他们成为偏才怪才的原因 ,也是他们自己的价值所在。我看不出来北大为什么会为此而担心。如果全国中学生中,有一百个人能将《红楼梦》完整背下来,你都录取就是,因为那的确是只有天才才能完成的任务。果真如此,实乃中国的语文教育,中国的国学教育之幸!
第四,二十一世纪就用不上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啦?一个世纪以前的中国的偏才怪才都是没有学习创新能力的人?就适应不了现在的大学教育?那么沈从文不就是会写作而没受过正规教育的偏才怪才吗?钱钟书不是数学成绩为零的偏才怪才吗?他们在自已行业里的建树有几人能敌?笔者以为二十一世纪,什么都懂的通才太多了,就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型号大小,社会用途都大同小异; 而正是这种没有个性化的产品,导致了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两张皮局面!包括北大在内,你按既定要求招收的学生与按特长招的偏才怪才,究竟谁更厉害,谁对社会更有用?谁更能出成果,你们难道没有统计过吗?
综合上面几点,我以为北大在招收偏才怪才方面,从指导思想到对这一现象的认知都有明显的问题。我们的古人都说过“有教无类”,北大自已也说过“兼容并包”,但是其对偏才怪才一棍子打死的说法令人震惊,也令人不解,不知这种有悖于常识的言论是不是北大的本意。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框架,应该说是一个有着严重问题的教育模式,挂 的是素质教育之名,行的是应试教育之实,无论是施教者的老师,还是受教者的学生,还是管理教育的校长,都陷入巨大的茫然和痛苦之中。社会反应非常强烈。不久前去世的科学泰斗钱学生还发出了“为什么我们出不了大师”的“世纪之叹”。当前,教育部和国家有关方面正在思考如何改进。
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不仅没有检讨现行教育的缺失,以求改进的良方,而且还举起所谓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牌子,从制度上摒弃所谓的“偏才”“怪才”,否定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培养某一方面杰出人物的作法。这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想紧跟时代潮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没有认清现在教育制度的巨大缺陷,以一个有重大缺陷的制度来“匡正”我们的“偏才”“怪才”,否定人的差异性,片面追求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违背教育规律,也违背人才特别是“天才”的成长规律。
我以为,此举轻则害北大,会让北大更加出不了学术大师,重则害中国教育,大而全的教育将会导致学生个性精神的泯灭,导致社会创新精神的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