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2009-04-24 15:32:00)
标签:
512大地震灾区人民心灵绵阳日报冯翔汶川杂谈 |
我们该如何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转眼间,已是四月下旬了。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日子已为期不远。
作为媒体人,我有些犯难,这就是我们究竟该如何纪念和报道大地震一周年?
按照传统的办法,我们可以举办一些公祭活动,也可以派人到灾区再次采访。但问题是,清明节才过不久,灾区和很多地方都搞过公祭活动。灾区重建方面的报道也不少,各种内容经常充诸报章。如果再进行这方面的活动,是不是因为过分雷同而有走形式之嫌?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灾区人民正在致力于重建工作,包括生活和生产设施等物质方面的重建,也包括心灵方面的重建。如果在一周年的时候,大批媒体潮水般的涌向灾区,会不会给那里的重建工作带来影响?特别是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可能随时间的推移才开始慢慢平复,我们的记者采访和各个方面的活动会不会重揭他们心灵的伤疤,造成又一次的心灵伤害,也就是说我们会不会无形之中给灾区群众的伤口上撒盐?
我这种担忧恐怕并不是杞人忧天。就在不久前,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过完清明节后,因为极度思念自已地震中去世的儿子,自缢身亡。从他的博客中,我们发现,他因为长期负责给各种新闻媒体介绍北川灾情及相关方面的情况,他一直未曾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在清明节这样的敏感日子,本来就受到重创的心灵加上环境的刺激,使他走上了不归之路。
冯翔曾在绵阳日报当过记者,是北川记者站的站长,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同行。他的整个心态应该能够代表灾区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老百姓的心态,只不过他走得更远罢了。
面对这种情况,无论是我们的政府门还是我们的媒体,在进行一周年纪念活动时是不是要考虑灾区人民心灵的因素(应该说这是纪念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尽量用一些没有刺激性的方式进行祭奠,避免一边纪念死者又一面伤害生者,最后当纪念活动完成时又产生新的悲剧。
正因为这一点,我建议有关部门要尽早制定相关的规定,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因过于悲情和过度渲染而造成新的伤害。同时,派遣精神护理专家到灾区帮灾民渡过即将到来的敏感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