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算不算电影大师?

标签:
杂谈 |
谢晋算是电影大师吗?
也是在这几天,网络上,报纸上,电视里,报道谢晋去世的消息可谓是长篇累牍,一些电视台甚至播放他的影片以示纪念。一些曾被他提携的演员也情深意切地撰文,叙述恩师生前点滴,比如六注龄童惊泣“一代大师魂归故里”,胡雪桦祈祷“一代宗师安息”。亲朋好友或业界前辈亡故,表达悲恸之情,甚至长歌当哭,当然是正当的,应该的。但是,有一个称呼却越来越让人不安起来——这个称呼就是“电影大师”。
首先,在今天,特别是在今天的文艺界,“大师”一词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称谓,甚至是一个充满了戏谑意味的词语。有些文化名宿在网络上公然标榜自已为“大师”,而有些著作等身的文化巨擘又坚辞“大师”的称谓。师出有名,大师无“度”,在这样一个“大师”价值越来越受到怀疑的背景下,把它贸然用在刚刚过世的谢晋身上,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宜?
再就是,谢晋算是电影大师吗?我个人对谢晋的电影风格非常欣赏,特别是他的既不乏现实感,又诗情浓郁的叙述格调让人回味,极富文化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富有史诗的韵味。在今天网络文化和无厘头文化的世界里,谢晋的电影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痕,这一点是当代的搞笑电影所缺少的。那种流淌在电影里的理想主义气现在看来让人动容。但是,他是大师,是谁认定的?亲朋好友的感性评价有说服力吗?我的这些疑问,并不是要怀疑谢晋的电影价值,相反,是为了维护谢晋电影艺术的严肃性。如果他刚过世时,几个弟子高呼大师,过不了多久,便被“相忘于江湖”,这是不是对谢老艺术的亵渎呢?
第三,如果说是大师,谢晋的精神遗产是什么?大师当然有大才智,大贡献。谢晋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作了包括《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在内的一批电影经典,因他去的突然,还没有对其精神遗产进行总结归纳。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对他的艺术作品进行研讨之后,再给他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让他的电影遗产泽被后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谢晋的名言,我们甚至可以让老百姓来为谢晋定论,可以说这是对谢晋的最好评价方式,也是最有价值的评价方式。
这是一个大师频现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对谢老的艺术评价的实践,建立一套文化大师的评价机制,特别是制定出文化大师的标高,借以鞭策来者,镜鉴后人?
http://pic.bbvod.net/3/200708/20078241615687.jpg
1960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1964年获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
1981年第十二届葡萄牙菲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1981年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荣誉奖——国际电影导演贡献奖
4、《啊!摇篮》:
http://img6.pplive.com/2008/03/19/13402037636_230X306.jpg
1981年获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1981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2年香港第一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6、《牧马人》:
1983年获第六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5年获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8、《芙蓉镇》:
第十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8年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
第二十六届卡罗维伐利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球奖
9、《鸦片战争》:
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