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常想起几种人

(2008-11-01 18:23:02)
标签:

杂谈

常常想起几种人

 

现在,因为工作关系,或因为生活需要,我们很多人常常主动或被动出入各种场合,应付各种人际关系,呼朋引伴,迎来送往,忙忙碌碌,好不热闹。但在没事的时候,我们又常常暗自思忖,这些是我们自已需要的吗?这些也是别人需要的吗?如果自已和别人都不需要,为什么又都会身不由已地成为当事的双方呢?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在自已的工作之外是希望过一种不被人打扰的生活的,但是为什么这种生活很难得到呢?有时自已打扰了别人,有时别人打扰了自已,而且这种打扰还被冠以工作的名义?

我想到了一个词:人情!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在人情的网络上进行的,人情是面子,是关系,是资源,是渠道。每一个人,特别是与自已有利害关系的人,都是这个网络上巨大的结点,有他你就通,没他你就不通,这个人情就是一把钥匙,有它你就有开结的希望,没有你就是个生活的或工作的甚至人生的死结。

我们很多人都想挣脱这个网络,古代的有,现代的也有,都想把人际关系搞简单一点,都想我行我诉,不近人情,但大都没有成功。成功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陶渊明一样的隐士。他的生活写照就是那首著名的诗歌: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另一种是做道士或和尚。慧能的那首诗是写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但绝大多数的人,既不可能“采菊东篱下”,也不可能“本来无一物”,大家只能是在现实的网络中挣扎。心态好一点的,格调高一点的,有如苏东坡,官场沉浮练得一种好心态,写起文章来要么“山高月小,清风徐来”,要么“乱石穿空,惊涛裂岸”,无碍无挂;要么“回首来萧瑟处,亦无风亦无晴”,要么“日啖荔枝三百颗粒,不辞常作岭南人”,大度潇洒。无论这种态度是真实的达观,还是有竟的掩饰,总的来看还算积极。

心态不好的就像是韩愈,“不平则鸣”,有时甚至在学生面前抒发自已的不满,整篇《进学解》在我看来就是牢骚之作。借学生的夸奖来炫耀自已的才华,表达自已的不平。

当然还有咽不下这口气,郁闷而去的,比如周愈,“既生亮何生愈”的概叹,若不是杜撰,的确是太小家子气了一点。真是江山美人,误了公子性命。

其实,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距离近了,可是心灵却远了。我们走近别人往往不是心灵的需要,而是业务的需要,更直接地说是因为利益的需要。人际之间更多的是利益的交换,而不是心灵和思想的交换,即使有,这利情感与思想的交换也被当作了利益交换的润剂。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常常陷于“手机呈码一大把,谈心电话无处打,兄弟朋友一大堆,因难来了相互推”的困境。

想想下面这些问题吧,也许它们会帮我们调整一下生活的和心灵的方向,让我们的现在或未来获得那么一点点的安全或自信:

我们贫穷了,会给我们生活资助的是哪些人?

我们生病了,常来照顾我们的会是哪些人?

我们没钱了,会借钱给出我们的是哪些人?

我们去世了,会给我们最后送行的是哪些人?

这些人你敢肯定吗?如果不敢肯定,我们有没有理由不再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在我们的人生尚能自支的时候,为我们可能的未来完成一些爱的积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