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苏,中国教育的“童话公主”
武汉低分考生张孟苏被新加坡理工大学录取的消息引起全国关注,正当这股舆论热潮即将退去之时,突然又有媒体爆料称,新加坡一共五所理工大学,没有一家录取过张孟苏,也就是说前面的新闻是假新闻,而那些基于假新闻基础上的“舆论”都是被愚弄后的自作多情。
我参与了前一波的讨论,并且写了文章在新浪网的一版发表,成为网络热文,也算是对中国教育反思的一个代表。当我看到这条新闻涉嫌造假,而且可能性比较大时,我觉得同样有话要说,这就是:即使新闻有错,但是对中国教育的反思没有错!
新闻应该真实,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若真是假新闻,或者被招生骗子利用,这对于新闻本身来说当然是一种悲哀,应当谴责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但是这种“悲哀”对于中国教育的反思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因为在这个“编造”或“受骗”(现在还没有最后结果)的故事里,主人公的离奇经历让我们的国人意外地得到了一次对教育问题发表看法的机会。
众所周知,教育问题就像一个火药桶,很多人有话要说,但是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即使有一些小小的机会,也因为声音过于弱小而被社会的嘈杂之声吞没。而“张孟苏低分被国外大学录取事件”却一不小心成了人们的发泄这种对教育郁闷和不满的出口,无论是报纸上还是网络上,短时间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潮流,成千上万的反思文章纷纷出炉,好像这些愤怒的作者早就准备好了似的。而对这种汹涌而来的民意,相信教育部门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现在,随着人们对这一事件真实性的质疑,也许有些人会松一口气,会认为那些反思中国教育的文章也跟着失却了价值,甚至认为建立在假新闻基础上的大声疾呼是好笑的自作多情:看吧,新加坡并没有录取低分高能的考生,你们只不过吴犬吠日!
不过,在我看来,对于中国教育的反思而言,这篇报道是真实的新闻也好,是失实新闻也罢,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这件事情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背后所蕴含的民意表达和社会期待。“丑小鸭”变“白天鹅”,无论是新闻故事还是寓言故事,它的启示作用是一样的。若是虚假新闻,张孟苏是那些落榜者眼中的“童话公主”,因为低分高能也能上外国大学;若是真实新闻,她就是整个社会所期待的“童话公主”,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渴盼与期望,并且找到了学习的标杆。
这个时候,我们姑且把那位新闻记者不看成是记者,而是作家,把那篇稿子不看成是新闻报道,把它看成是一篇童话,这篇童话的主人公是真实人物张孟苏,她的学校生活也是真实可信,但到关键时刻,主人公的梦想无洗实现的时候,我们用神话的手段,让她满足自已的愿望。
从某种意义上说,童话比新闻报道更有价值,因为它把张孟苏的遭遇艺术化了,典型化了,不仅仅是教育,还给了我们更广阔的想像与解读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