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全在别人一句话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很震憾。从文章得知了杨澜当年离开央视的真相,而这种“真相”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发人深省的警示意义。
杨澜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正式成立大会上,道出了离开央视的缘由。
原来,有一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共有6名主持,多遍彩排之后,有一位著名的女主持人,导演组突然决定不用她了,但却没人去通知她。那一天,那位主持人兴冲冲地拿着礼服来到化妆间,等待继续彩排节目。可是化妆师却说没她的名字。在明白事情缘由后,那位主持人黯然神伤地走了,异常落寞和悲伤。
“我当时就坐在一旁,那一刻我似乎看到自己的未来就是这样,”杨澜说,“我当时心想,今天,如果没有机遇和环境的平台,有多少成功算是你努力的结果?”
于是,杨澜选择了离开。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因为“恐惧”,因为命运不在自己掌握中。即使你再有名气,即使你再风光,可别人一句话,你就什么都不是了。从那一刻起,她觉得自己首先得站稳脚跟,不能沉迷在鲜花和掌声中。所以她离开了,去寻找成长,去读书。然后建立自己的事业,开创属于自己的平台,由我做主,掌握自己的命运。
杨澜的话道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潜规则。我们每个人或者说大多数人,生活在对别人的依赖中,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家庭事业等看似神圣东西,看似需要如何努力如何打拼如何创新如何克服艰难险阻,但相对于我们的依赖对象而言,全是他的一句话的问题,甚至一个眼神的问题。“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是这一现象的典型注解。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没法做自已的主人,更别说生活的主人。
我想到了鲁迅在《灯下漫笔》里的一句话,中国人其实只有两种生活状态: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话现在来说似乎太严重了点,但我们的思想深处的那种“奴性”真的就完全消失了吗?面对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充满了恐惧,充满了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在激烈的生存竞争面前,能说话算数的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我们能没有点“奴性”意识吗?
这种奴性也许是环境逼迫,不得已而为之,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智慧,但只要具备了这种意识,它就会给我们带来了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好处是为官者则官运享通,为民者则苟全性命,经商者则获得实利,演艺者则博得声名。相反,如果我们缺少更或没有这种意识,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很容易碰得头破血流,即使真有本事,也容易成为孤独无助的“失路英雄”。
名声巨大如杨澜者都有那么大的生存危机感和恐惧感,并为这种恐惧和危机寻求退路,平淡如你我者有什么理由对现状高枕无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