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想拜师
在任何一个年龄段,没有老师的人常常是灵魂没有依靠的人,精神没有家园的人,中年人犹其如此。——题记
三十五岁,一个承上启下的年龄:前面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后面则是渐趋饱满成熟的标准中年。转眼,四十岁就要到了。
按说,四十不惑,这样的年龄,阅世已深:人情世故,什么没有见过?悲欢离合,什么没有经历?酸甜苦辣,什么没有品偿?真可谓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但是,正是在这样将近不惑之年的时候,突然想拜师!当然不是生活上的老师,也不是工作上的老师。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认真学一学,看一看,大都还是会的,这里所说的主要是精神上的,灵魂上的,或者道义上的。
一个皇帝需要帝师,一个组织要要有智囊,一个现代官员,都还要有几个幕后高人。做为一个平常人,需要得到精神与心灵的指点并不是什么奇事。其实,这种需求在年轻的时候就已有过,但那个时候,这种需求要么被纷纭的梦想遮盖,要么被错误的教育迷惑,要么被误以为是异端而被一棍子打死。那个时候,大多数老师教我们如何应付考试,大多数家长教我们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当然,也有教做人的,但是那时的心态与智力不足以理解与消化那些看似深奥的说教。也有些早慧的人,对社会人生体会深刻丰富,有众多的观点情感需要表达,并由此而写诗作文更或成为“愤青”,但此时的东西都被误以为“无病呻吟”,误以为是“为赋新词而强说愁”。
人到中年的时候,大多数作为一个人的任务都已完成,潜藏在心灵深处的那种需求又开始萌动复苏,久经世事的心开始重新寻找方向。这种方向是自愿的而非功利的,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心灵的而非身体的,在这时候,我们更需要老师需要指导。
这种指导带有浓郁的成年人的厚得色彩,而非青少年时的梦幻色彩,这种厚重源自成年后的阅世经历和人生积淀。
这种指导需要面对现实解决思想和心灵的困境。因为生活的磨厉已经让我们看清了大部分的人生真相,而如何面对真相,处置真相,需要深厚的生活修练,需要更宏阔博大的情怀,需要超越世俗的精神品格,而这些都不可能与生俱来,需要高手大师的点拔与扶正。
这种指导需要巨大的人生智慧和生活智慧。因为一切能克服的普通困难都如同过眼云烟,在一个成年人心中并不会成为前行的障碍,唯有精神上的困惑才会形成巨大的人生迷团需要驱散化解。
这种指导需要“术”,但更需要“道”。
所以,这个时候想拜的老师是那种修行得道的圣人先贤,是那种经历白云苍狗看透人世苍茫富有人文积淀的世外高人,是那种阅世已深胸有定见却又平淡闲适已然世外的忠厚长者。
这种人注定很难找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找到,尤其在今天这个功利之欲如万箭穿心的年代。在我看来,中年的寂寥与无赖很多正源于这种迷茫而不得解的困惑。没有老师的指导,在中年,我们的人生开始转弯,我们的精神开始变异,我们开始新的寻找与失去。
这个时候,我们的精神开始有了三种流向:
一种是走向书本,向书本寻找,关于现实困境,关于修身养性,关于哲学历史,关于生存与死亡,关于爱与恨。我们一边寻找答案,排解心中的谜团;一边寻找心灵的共鸣,排解无人理会的孤独。需要老师而不得的人会特别爱书,把一本本好书当作精神的拐杖甚至救命的稻草。
再一种就是回归自然,走向空灵。这种的事情每年都要发生几起,如陈晓旭的出家,吉林一老板自愿无偿放弃亿万资产而皈依佛门。我有一个同学,做的是律师职业,每天面对的是世间纷纭,每到假期,他独自一人,拜谒全国各地的庙宇高僧,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安宁。入世最深的他,也是遁世欲望最强的人。
还有一种则是放弃自我,随波逐流,这种人可以说比比皆是,他们在没有理解人生的况味的时候,已经为世俗的洪流裹携。
一个社会需要精神舵手,一个团队需要价值理念,一个少年需要未来的梦想,一个青年需要爱情憧憬,而一个行将步入不惑之年的人,心屡深处呼唤的就是能帮他建立精神和心灵图腾的导师。而这种需求比前面几种更隐秘更困难,更需要眼光与智慧。在任何一个年龄段,没有老师的人常常是灵魂没有依靠的人,精神没有家园的人,中年人犹其如此。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不惑之年刚好是大惑之年,人在开始可以为别人做老师的时候刚好最需要老师。
人到中年,呼唤恩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