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管理微软财富易中天于丹比尔.盖茨 |
2005年8月,中国一批国有企业的高层主管来到哈佛大学,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培训。上《管理与企业未来》这门课时,根据哈佛最著名的案例教学法,他们拿到的是一份具有测试性质的案例:
请根据下面三家公司的管理现状,判断它们的前途———
公司A:八点钟上班,实行打卡制,迟到或早退一分钟扣五十元;统一着装,必须佩带胸卡;每年有组织地搞一次旅游、两次聚会、三次联欢、四次体育比赛,每个员工每年要提4项合理化建议。
公司B:九点钟上班,但不考勤。每人一个办公室,每个办公室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进行布置;走廊的白墙上,信手涂鸦不会有人制止;饮料和水果免费敞开供应;上班时间可以去理发、游泳。
公司C: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没有专门的制服,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把自家的狗和孩子带到办公室也可以;上班时间去度假也不扣工资。
教授发完答题卡后说,请根据各自的管理经验作出判断。最后,96%的人认为第一家公司会有更好的前景。
测试完毕,教授宣布了三家公司的真实身份———
公司A:广东金正电子有限公司。1997年成立,是一家集科研、制造为一体的多元化高科技企业。2005年7月,因管理不善,申请破产,生存期9年。
公司B:微软公司。1975年创立,现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和美国最有价值的企业,股票市值2883亿美元。
公司C:Google公司。1998年由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学生创立,目前每股股价402美元,上市一年翻了3倍,超越全球媒体巨人时代华纳,直逼百年老牌可口可乐,也是唯一一家能从微软帝国挖走人才的公司。教授宣布完结果之后,开始讲课。
据回国后的主管们回忆说,那堂课什么也没听进去,因为心情被那个案例搅乱了。后来翻了讲义才知道,教授在讲《管理与企业未来》的第一章:自由是智慧之源。
这篇文章让人耳目一新。我个人认为“自由是创造之源”的观点得是对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管理的重要性。管理会制约一些东西,牺牲一些东西,这些是其必要的成本,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金正可能会死得更早,有了严格的管理,微软和搜狗可能比现在更好,也就是说,严格或松散的管理并不是金正的死和微软的兴的充分条件,我们大可不必因噎费食,拿严格管理当企业死亡的“出气筒”。全世界更多企业的成功往往是管理的成功。
管理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素质的员工也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有些风险性极高、人员众多的行业,比如能源、化工等必须严格管理,否则就一定会出大问题,而且危害甚重;而有行业比如创意策划、软件开发等,靠个人创造性来完成工作的行业也许真的可以无为而治,这时才真的“自由是智慧之源”。任何一个行业真正面对的不是要不要管理的问题;而是如何找到适合本企业员工的管理方法的问题。管理方法,可以创造,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是也。一家企业的成功与否,发展与否与管理者对企业自身的的判断及由此而选择的管理方法有关。
管理方法和管理风格,不能简单地用谁对谁错来衡量,适合就好。金正的倒闭和微软的兴盛不一定都是管理的原因。在我看来,这两个企业在当代来说都是非常特别的个案。金正生产的是VCD等家用电器,而微软则是研发计算机软件。它们一个是夕阳产业,一个是朝阳产业,他们的兴衰正是行业兴衰的典型表现。如果把它们与管理扯到一起本来就有些不沦不类。
在一个被时代淘汰的行业里,好的管理,也许能救企业于一时,但不能救它一世。管理与战略之间有一个对应关系,那就是它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工具和途径,它是为战略服务的。在一个电脑普及的年代里,金正不靠产品转型适应市场,而靠所谓严格管理来强化生产和经营秩序,这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吃错药的表现,不仅救不了企业,而且还会加速企业的灭亡。而微软和“搜狗”即使没有严格的管理,也能够创造出惊世的业绩,也正是说明了经营者战略选择(也就是产品的选择)的重要性。不需要靠严格管理维持有条不紊的生产秩序,而要靠个人灵感和智慧开发创意软件,这是智慧行业的特点,是知识经济的特点。这两个个案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战略比管理重要,战略失误,“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鱼再努力,燕在勤奋,都是死路一条。所以要我来为上面这篇文章起一个标题,我会标成:战略决定未来!
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工作的运转有序高效,它能解决结构性的问题,但在方向性问题上,在时代因素的制约性上它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们既不能够盲目的相信管理,搞管理万能,忽视了战略的制定,忽略了管理方法的选择,也不能将管理视作“出气筒”,企业遇到任何问题都是管理的原因。这样也未免太难为“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