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医药典籍》获“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感言
周能汉
看到消息:“10月19日,2024年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暨院士、国医大师学术交流大会在北京召开,楚雄州中医医院‘彝医药古典文献挖掘整理与传承’成果被授予‘2024年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彝族医药著作奖)’二等奖,彝医药传承办主任张勇进代表医院上台领奖。”非常高兴,潜心《中国彝医药典籍》编纂五年多,有《中国彝医药典籍·病症用药卷》《中国彝医药典籍·罗婺医药卷》出版发行,有副产物《中国彝医药典籍·抄本甄选(一)》《中国彝医药典籍·抄本甄选(二)》出版发行。由医院把《中国彝医药典籍》编纂作为‘彝医药古典文献挖掘整理与传承’申报,而且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是对这一努力的肯定吧。
报道还说:“彝医药古典文献挖掘整理与传承”项目主要是收集、整理和研究彝族传统医药古籍,特别是散落民间、濒临失传的珍贵文献。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精确的翻译和现代科学的解读,使这些古老的知识得以以书面形式保存下来,并为现代社会所用。
自项目启动以来,先后出版了《中国彝医药典籍》(病症用药卷、罗婺医药卷)、《中国彝医药典籍》(抄本甄选一、二),为彝族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国彝医药典籍》(本草卷、双柏医药卷、哀牢医药卷、抄本甄选三、四)的编纂工作持续积极推进中,将为彝族传统医药的进一步研究和传承提供宝贵的资料。该典籍的编纂,是对彝医药历史的一次全面梳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解析,使彝医药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和药物应用得到更科学的验证和更广泛的认可。
那天写了备忘录:
五年多时间里,拼拼凑凑地把编纂具体事儿尽力向前推进,完成书稿三卷,其中出版发行两卷,将送交出版一卷。回想起来都做得比较艰难,而且心中没底。虽说是非功过任评说,若能一卷出版发行后,能及时得到反馈和改进方面的信息,则后续各卷编稿中就能及时修正,质量就会得到提高,也会更能够完善。
尽管出版了的,无法从头再来,也无法修正错误和弥补不足,却可以在后续未出版各卷的书稿编辑中汲取教训,少留遗憾。只是这样的愿望没能实现,靠个人力量也无法做好。或许大多读者,特别是专家学者们,得到了书也就是增加藏书罢了,不置可否,只是翻翻或者没当回事吧。无论书上留名,或者未留名者。真正需要使用者,都是临床一线,或者领受有科研课题者。只是他们却很难拿到书,即使花钱也难买到,或者在代价面前望而生畏。
曾经私下问过几位熟悉的和有交往的专家学者,希望他们给些改进意见。得到的回复都是还没看,或者等着告诉你吧。只是一等经年累月,都不好意思再问了。或许人家觉得这种形式名不正言不顺,抑或有其他顾虑。由之也就很自知地沉默不语,任由时光流逝。只是编稿仍在继续,想着一卷卷努力编辑下去。甚至也想,沉默就当作认可吧。
那天听圆桌对话,主持人请大家提问。当时心里一动,真想站起来请求那些专家学者们谈谈已经出版的这两卷书的看法,比如体例,比如注释,最关心的是我做的那些注释该怎么改进。转念一想,如此有可能冲淡主题,造成的影响会不好的。于是,压下了,那请问解答阶段,也因了无人提问而结束。
首卷书稿编辑近尾声时,某教授看了部分稿子,建议变一下注释依据。认为原来依据的《中国彝族药学》,许多记述不被公认,要求以《中华本草》为准。于是,随后编稿注释,就把30卷本《中华本草》作为主要依据。《中华本草》是网上个人购买的电子书。这部电子书有不少缺陷,还有缺页,在使用中都按其规律,参照《中国植物志》《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电子书,或者《云南民族药大辞典》等作补充,以弥补缺陷。
最难的是一些稀有文献,好在有前人整理出版过,到相应平台或网络书店购买,尔后投入使用。不多不少的数百小钱,又没有发票,即使可以报销,也无法报呀。明知此,自费做贡献吧!表面看,书出版了,而且有那么多文献,肯定是有依据的。依据在哪里?怎样获得的?知道或者想到者不多,到是在那些名单里少了某人的话,会非常不满意,甚至上升到事件特别高度。因而想到的是,怎么署名,署名在哪里,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项基础工程,真正能担当这份职能。
抄本,可算假冒古籍,却也是古籍。数十上百年后,那抄本就是古籍了。如某古镇一样,知底细者都知道是人造古镇,其实就是假冒的。但是,数十上百年后,还真正就是古镇了呢。古镇如此,典籍亦然。感谢那位擅长抄写仿古者,他的才华弄出的东西,可以以假乱真呢。无论展出,抑或手抄后影印出版。在讲述上,把之作为副册。其实,那抄本才像典籍呢,但真正供使用的典籍,却是花大力气形成的对照本,注释本,经过考证而较少留下遗憾的整理注释本。
做一件事很难,特别是这样的典籍编纂,只有不计得失,却又执著前行,而且一丝不苟者,才会如此做。听到的故事很多了,某经典书稿翻译整理,整理者嫌麻烦,抑或能力不足,干脆把难弄那部分删除,以至校译中发现,漏了那么多,唯有不惜代价,补充翻译完整。这就是一群无论学衔、职位都非常低下,甚至按一些专家学者,乃至博士教授的观点,不具备基本条件者,却做着需要教授博士做的活儿,好在他们都虚心接受指导与改进,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学衔和学位名头都远远不足者,如小马拉大车一样,做着不一样的事儿。有自不量力之感,却又非常无奈,唯有前行。想来想去,把这些个人过往和心路历程,留下做备忘吧!
2014.10.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