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怀疑万岁
(2010-06-06 00:50:06)
标签:
比亚迪武钢新能源山寨王传福中国财经 |
分类: 点滴 |
“作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即使母亲说‘我爱你’,他也会去寻找证据来验证这句话”——《时代》周刊总编辑詹姆斯·凯利的这句话,一语道出记者乃至于一个负责任媒体的基本素质:怀疑一切。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恐怕没有哪一种精神比怀疑精神更可贵了。很庆幸,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记者正在加倍努力。
比亚迪的是最典型的中国制造的缩影,亦符合中国民营企业运营范式之冰山一角——它的每一次布局与冲杀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印记,它曾令人艳羡地为自己创造了难以数计的殊荣,也曾因模仿甚至是抄袭而声名狼藉。时至今日,在外界眼中,比亚迪身上最显眼的标签依然是低成本和山寨。
技术狂人王传福的春天就要到来了,他坚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日将迎来国家财政补贴细则的出台。然而,一个企业文化尚未成熟、背负剽窃之名的汽车业枭雄,能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旗帜人物吗?
我们的记者走访了王传福在安徽无为的老家、他就读的中南大学、他曾经工作过的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当然还有比亚迪公司本身。从林林总总的外界对他的评价和态度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这位“中国山寨大王”的辛酸往事和他对未来的踌躇与执着。
除此之外,在与王的同乡、小学老师、公司同事和竞争对手的聊天中,我们发现,比亚迪奉行的经营方式均能从王传福本人的幼时经历、性格特点、求学历程中寻得蛛丝马迹的诱因。在抽丝剥茧过后,我们记者的唯一怀疑是:已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前夜,比亚迪真的会像王传福说的那么好吗?
鄂尔多斯再次被我们关注,不再是因为它温暖了全世界,也不是媒体圈沸沸扬扬的鬼城的报道。这个内蒙要塞正在用一种吊诡的路数构建新型工业化图景。我的同事李保平用了四天时间在当地采访,相信你能通过他的文字,对这个“北方经济增长四小龙”之一的工业大市有一个不同视角的理解。
在本期的选题会上,我的同事梁振鹏和刘洋再次力主写写武钢。这个钢铁行业巨无霸蠢动的海外之旅充满了戏剧与波折——除了对铁矿石资源的整体考虑外,武钢必须应对巴西、老挝等政府的苛刻条件。还有一个问题是,世界产业经济格局变化多端,而一个钢铁项目从筹建至投产至少需要3年之久,其间的变数极难把握。凡此种种,无不考验武钢的大智慧。已有的案例是,宝钢此前已折戟巴西,即便是不差钱的武钢,又有多大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