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 |
初到莆田,恰好又碰到一个多雨的季节。因此,当夜色降临,在自己房间客厅里散步就成为我近期最好的选择。不过在散步的时候,还可以顺便看看《芝麻胡同》或者《相亲相爱》(原名《迁坟》张艾嘉、田壮壮主演)等电视节目,有时也搜搜网友转发的帖子,也算是一种享受。
昨晚的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人大教授王向明:讲毛主席诗词老师学生都哭了,太感人》的视频。在一般情况下,我从来不打开“视频”,倒不是怕费流量,主要是太耽误工夫,且没有什么营养。但这个视频我却完整地看完了,原因也在情理之中:
王向明教授是我博士外语班的同学,我们在一起学习一年多的光景。要知道外语课虽然不如政治课枯燥,但确实伤神:一帮年近40岁的学生,在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的驱使下,完成着听力、口语、精读等项目,还时常受到可能不及格的威胁,真不是一种享受。不过,我可以苦中作乐的是,只要每次我见到王同学来上课,自己都信心满满。原因非常龌蹉:根据以往的经验,老师一般是不会同时给三位同学不及格的;如果王同学来了,我应该可以排在全班倒数第三名这个位置,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呀!当然,玩笑归玩笑,由于我们这些“老学生”的努力,加上老师的慈悲,我们结业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掉队,我们高高兴兴地请老师吃了一顿。此时的心情,非全班倒数三名的同学莫属。在学习期间,也就是博士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我有一次去昆明出差,王同学夫妇还请吃了一顿正宗的过桥米线。从此之后,我就再也不吃这种美食了,因为我知道再也不会有我同学请我吃的正宗的东西。如果没有记错,那次王同学还让我给外语老师带回两小桶米酒(我自然也有一份)。
转眼之间我们都博士毕业了,王同学留在了人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人大的土著,我们就成了同事。又过了一些年,王同学成了王教授,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名师。我则混迹江湖,难言归属。不过作为一名教师,虽然自己算不上好老师,但还是可以知道什么样的是好老师:没有吃过猪肉,可见过猪跑呀!在人大这个不大的校园里,也其实有一些好老师。比如,王向明教授。从《人大教授王向明:讲毛主席诗词老师学生都哭了,太感人》这个视频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位老师的敬业:只有过来的人才知道,王向明教授是如何把这门不受学生待见的理论课,讲成了励志课、人生课,进而使学生们从热爱老师到热爱课程,从崇拜偶像到崇拜理论!这种“盛况”的背后,大家可曾想过,一位本科学医的人、一位昆明人、一位腿脚不太方便的人,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讲成屹立在学生面前、字正腔圆的理想!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从来没有恭维人的习惯。许多朋友私下说,没有被我“骂”过已经非常幸运了。但是这次我必须给王向明教授点赞:原因自然并非主流——他是我的同学、同事、同行、同龄人(没有好意思说同类),如果世界上有更多一些像“我的同学、同事、同行、同龄人”这样的老师,那教师一定是一个光荣的职业!
顺便透露一个秘密,王向明教授唱的最好听的歌应该不是毛主席诗词,而是那首《嫂子》。歌中唱到:谁的人生不流血汗……。更何况是一位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