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我的一位博士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本想让她以吴宝康的档案学思想为线索,研究一下我国近代档案学史,结果她却写了档案学接受理论。说句实在话,这个题目我一开始很难接受。理由很简单,一种寻常的事物还需要接受吗?当然,后来我还是“欣然接受”了。也就是说,我发现档案及其所谓的学问,让大家接受,其实需要一种理论研究来说道说道,这种说道用一篇博士论文的体量去完成也未尝不可。
当年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瑞典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了莫言的时候,颁奖词中称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不说还好,如此一说却成了许多人鄙视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看来这些外国学院里的人还是太不了解中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有被他们成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发生。至于他们将诺贝尔文学奖后来给了鲍勃·迪伦,以及“颁奖委员会的那些事”,也够得上“魔幻现实主义”的。
我们还是言归正传。最近读到一本书,书名叫《揭开档案的面纱》,目前好像还不是诺奖作品。但书中的一篇叫《兰台风韵》的文章吸引了我,开头是——
【关键词提示】兰台
“好吧,这我就放心了。”……
大家读后以为如何?是否感觉有点“魔幻现实主义”?或者有“接受”的必要呢?
作为一部科普作品,《揭开档案的面纱》一共有包括《兰台风韵》在内的50篇文章,通过“识档”“整档”“护档”“查档”“用档”“爱档”和“小亮”一家的故事,试图让读者“接受”档案及其管理活动。如果说其中存在“魔幻”色彩,那就是诸如上面这段节选里包含的人们如何看待“兰台”与“风韵”的关系。说来凑巧,我就是“航星永志杯兰台风韵大赛”的发起人,注意不是“之一”,而是“唯一”。当年策划这样一项职业大赛,主要是考虑到我国档案职业领域中的女性占全体员工的65%至80%,在校学生中的女生也有相当高的比例,举办这种活动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此外,档案工作部门相对闭塞,需要向社会展示档案工作人员的风采。截至2017年,“航星永志杯兰台风韵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四次,展现了档案工作部门女同胞健康阳光、爱岗敬业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美好职业形象,提升了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档案意识。
可惜,“小亮”的妈妈也许错过了大赛。但是,她没有错过向家人传播档案工作,她的家人似乎也接受了“档案工作者的比赛”和“老妈”不必参加的现实。这足以说明像其他媒体一样,图书的传播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读者的接受能力。就在我发出这篇文章不久,就收到了两位读者的回帖:“我也看过这本书,像比较有趣的科普读物挺适合大一的新生看的(唐_启,2019.6.18 12:41)”,“我觉得这本书作为向社会大众推广‘档案’系列常识与知识,真的是相当适合的读物(半兽小犬,2019.6.18 16:46)”。我想,读者的反馈,才是对作品的最好评价,也说明他们可以接受任何“魔幻”的“现实”。
顺便说一句,2019年将举办第五届“航星永志杯兰台风韵大赛”,欢迎小亮的妈妈和同事小黄以及全国的档案工作女同胞参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