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鸿杰
胡鸿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68
  • 关注人气:2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题发挥

(2015-02-12 10:55:24)
标签:

王国维

高楼

碧树

西风

天涯路

分类: 学术

如果是后人借题发挥般地将王国维的“三境”变成了心灵鸡汤,那么王先生本人当初又是如何作为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回到被千万次引用的那三首词的“现场”。

 

第一首: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首抒写离恨相思之苦的词作。

【赏析】

这首词的上阕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槛菊愁烟兰泣露。”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惨淡的烟雾,兰花沾有晨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暮秋清晨,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也因忍受不住这秋天的寒意,双双向南方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词人一夜辗转难眠,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相思之苦,银辉洒向人间,一直到了拂晓,还斜照着红红的门户。

下阕则登楼望远,更是情不能自已:“昨夜西风凋碧树。”昨夜西风冽冽,凋零了绿树。秋风萧瑟,落叶飘飘。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独自登上高楼,骋目远眺,山阔水长,天涯漫漫,人世间的一切已如浮云过世。“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情也悠悠、恨也悠悠。见不到心爱的人,也只有寄书传情了,可是天遥地远,万水千山,又不知道我心爱的人她在何处,这封情意绵绵的书信又将送到那里去呢?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了作者的暮秋怀人的深厚感情。[1]

第二首: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这首词上阕中描写:作者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下阕写到: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2]

第三首: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3]

如果省略专业眼光的专家分析,作为一般读者的阅读欣赏,这三首词无一例外的可以归为情人相思之作。按照王国维先生的“串联方法”,则依次可以表达为:作者登楼望远,但见西风过后,碧树凋零,这情景正象喻爱情横遭摧残;其后作者心中的无限悲凉,遍布于天地之间,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由于受到一个意外(信息?)的刺激,便不顾路途遥远,毅然踏上征程,虽经百般磨难,仍矢志不渝。千百次的探索,似乎一无所获,终于有一天灵魂出窍,完成了质的飞跃,在“黑灯瞎火”的地方寻到了其所欲见(在心理学意义上不能排除是一种幻觉)——真可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当然,王国维的这些话寓于“成大事业、成大学问者”,则也许是他的另一番感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说的是入门之前,心中茫然苦楚,不知从何开始。王国维最得意的学问在于史学、古文字学和美学。这几门学问,千头万绪,典籍浩瀚如海,那种想要入门之前的彷徨、痛苦与渴求,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比喻,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古往今来的大师无不经历过此阶段。不执著,无以成。既已入门,注定将为心中的“伊人”把此生消磨。王先生在乱世之中,一心治学,那种执著、悲愤、孤苦的心境,恐怕不是现代人所能理解的。唯有这种执著与隐忍,才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地位。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前面两句,也许是很多人的感触。但这第三句里的境界,恐怕能领会者,就只有寥寥数人了。以勤为径,很多人都如此,但是要攀上顶峰,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了。那种灵犀一点,参透真谛的大智慧、大喜悦,也只有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中的天才们能感悟得到了。这种顿悟就好比是掉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释迦牟尼眼前的那棵菩提,一切的一切忽然间都豁然开朗,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这一瞬间都得到了完美的补偿。

实事求是地讲,王国维如此解词,已经不是解词(写景)而是感悟(造境)了,想必词作者天上有知也一定不会同意。但考虑到传播的需要,恐怕如果晏、柳、辛重生再世,对此妙论,也只能会心一笑,不以为意了。

既然晏、柳、辛的词作已经被人借题发挥、附会再三,我们以此再度演绎看来也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罪过了。



[1]宋·晏殊《蝶恋花》赏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37e2f80100uhd5.html

[2] 柳永的《蝶恋花》翻译http://wenda.haosou.com/q/1378207777063008?src=130

[3]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赏析http://wenda.haosou.com/q/1350650067066864?src=15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