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恋人相思”与“寻儿有果”

(2015-02-10 10:29:22)
标签:

情感

王国维

罗振玉

境界

意象

分类: 学术

提到“治学”,人们很容易想到近代学者王国维的“治学三境”。其实,这些内容是出自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是对古诗词以及其他形式的古典文学的一种鉴赏和分析。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王先生即抛出:[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到了[二六],才是当今热议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那么问题来了,王国维为什么要提出“治学三境”?这种境界又是什么含义呢?我一直以为,任何学术观点都是人的思想,任何学术历史都是学人的生活史。因此,要想了解王国维的学术思想,必须从了解王国维的身世入手。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自号静安,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父亲王乃誉是商人。四岁丧母,父亲经常出门经商,对子女教育严格,养成王国维孤僻的性格。他两次到杭州参加乡试,未中,便倾向新学。甲午战争后,到上海,为《时务报》当书记校对,同时,用业余时间入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从日本藤田丰八等学习日文及理化等课程。上虞罗振玉看到王国维扇面上所写咏史诗,赞赏其才学,在经济上帮助他,留他在东文书社当庶务。王国维誓事罗振玉并终生依庇于罗。1901年他曾赴日留学,次年因病回国。1903年任南通师范学堂教员,1904年任江苏师范学堂教员,讲授心理学、伦理学及社会学。1906年,罗振玉调京,在学部做官,王国维随之入京,次年在学部总务司行走,任学部图书馆编译。他对叔本华、康德、尼采哲学颇有兴趣,在《教育世界》发表过一批哲学论文,介绍德国哲学,又从事词和戏曲的研究。1908年《人间词话》问世,1912年《宋元戏曲考》问世。辛亥革命后,罗振玉、王国维逃到日本居住。罗振玉对他说:现在世变很激烈,士欲可为,舍返经信古未由也。王国维听了罗振玉的劝告,便尽弃前学,专治经史。他运用罗振玉的大云书库所藏经史、古器物、甲骨文、流沙坠简等,经过研究写出一批学术论文。1916年他回到上海,应哈同之聘,为《学术丛编》杂志编辑,后又任包圣明智大学教授。他仍从事甲骨文和古史考证,和沈曾植等研讨学术,关系密切。1923年他召为南书房行走,为已废的清室皇帝溥仪当先生。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国维认为这是“大辱”,想自杀,结果在家人严密监视下未遂。到1927年,北伐军即将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这时候王先生终于在留下那句著名的遗言“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后,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由此可见,王国维先生是一位“家境殷实,追求新学,初涉官场,退著学术,心怀旧主”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也许志向高远,但历史给予他的更多时间是编辑和著述。正是这种境况使得他有一种追求心理与现实的表达。而这种表达的最佳方式,就是他对境界论述。

在王先生看来,境界即作品中的世界,但是作品中的世界不同于单纯的客观世界,是客观存在之外再加上作者的主观感受,二者融汇贯通,而形成的新的将二者混同的新的“世界”。“意境”是比“形象”、“情感”更高一级的美学范畴,而且还特别扬弃了它们的主、客观的片面性而构成了一完整统一、独立的艺术存在,使其具有“在个别中显现一般”的特点。所以能在有限的“境界”中,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所谓境界是意与境二者而言的,境界也就是情趣和意象。情趣是属于情感【心理】的,而意象是属于景物【结果】的,因此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之分。也可以说,境并非仅仅指景物,人的喜怒哀乐也可以称作心中境界,因此能写出真情而不论人、物都是有境界,反之就是无境界。意境的精髓,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境生于象外”。作家的审美对象不是“象”,而是“境”。“境”是“虚”与“事”的统一。所以“意境”的范畴不等于一般艺术形象的范畴。“意境”是“意象”,但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的内涵比“意象”的内涵丰富。“意境”既包含“意象”共同具有的一般的规定,又包涵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此外,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境界又有大小之分。优美乃无我之境所表现的形式,往往确定而有限;而壮美乃有我之境因只存于人的内心,不见于实际自然界,因此达于无穷。所以无我之境界较小,而有我之境者境界较大。于是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边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排出了三六九等。有人将其附会“为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求自己的梦想,当自己的目标确定之后,付出全力为其打拼,而后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则会让王老先生欲哭无泪。

其实,用“恋人相思”与“寻儿有果”,倒是比较符合当下人们的“境界”“恋人相思”与“寻儿有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复兴之路
后一篇:借题发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