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档案职业状况分析》录音笔记之六

(2014-01-24 10:09:32)
标签:

第二个

内核

资源

第一手

结论

教育

分类: 学术

下面我们讲档案职业文化建设。现在关于档案文化的话题比较时髦,王英玮老师曾经写了一本书叫《档案文化论》专著。

首先我们说文化的含义。现在文化的含义有很多,一般说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这是最高级别的定义。那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什么呢?它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当然,档案界还有一种研究方法,就是什么叫“文”?什么叫“化”?文和化是什么时候凑到一块儿的?我为了节省篇幅,绕开了这种说法。我们可以想想酒文化是什么?到各地喝酒文化都不一样。酒文化就是喝酒的规则,至少在一个层面上是这样讲的。茶文化,至少在一个层面上是讲的喝茶的规则。这就是说文化里面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规则。因此,所谓文化,不过是一种对规则的描述和体现。这里讲的不是全部文化,是说文化至少在一个层面上是规则的。那么,我把文化定义成规则是有原因的,就跟写《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一样,是为了给我自己找一个话语权。你们写论文也一样,是给自己创作一个话语权,而不是把自己封死。我们把某一层面上的文化定义为规则之后,对我们的职业前途无量:这是因为风俗、习惯是规则,精神、法律是规则,道德、伦理是规则,艺术、传统更是规则。我们把很多问题,包括文化问题都定义为成规则,这也符合文化的概念,至少文化的一个层面是规则。

档案与文化的问题,就归结为了两个问题。第一,档案作为社会活动的产物,这是毫无疑问,既然是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它一定是在各种规则下产生的,一定是规则的产物。第二,档案管理活动本身也一定会产生一定的规则。因此,档案文化就变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文化的档案,一个是档案的文化。这比说档案里面有文化靠谱,档案里面有很多文化,同时档案里面有很多东西够不上文化的层次。比如说,给你们发了一个通知书,这里没有什么文化?当然也有很多文化,纸面文化、书本文化等等,但这些都是零散的。

什么叫文化呢?档案是一定文化形态的产物,最根本问题就是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档案是一种管理活动的产物,管理是三维空间,文件处理完之后就变成了档案,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文件不过是一种管理方式,社会组织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组织。档案文化形态,就是管理活动。社会管理活动需要一定的方式,社会组织管理活动方式大体可以分为现场方式、会议方式和文件的方式。管理是三维空间的一个点,管理是有内容、耗资源、用方式的,任何管理的出口都是方式,它只能以方式告诉你管理是什么,让你看到方式。档案不过是阶段性文件,今天的档案可能是过去的文件,也可能是未来的文件,又可能迁移,不管怎样,它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如果文件不具有的属性档案就一定不具有,档案的所有属性都是文件带来的,从历史沿革,管理过程及技术环节来看,都是如此。比如,从历史沿革来看,过去人们根本没有什么文件档案的概念,都是些具体的东西,谱牒啊等等;后来各个学派、各个专家从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出发,给它定义,有人认为是史料、有人认为是档案。比如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和大内档案”,史学家不一定像韦庆远先生这样想;从过去看,是这样的情况,这些东西是叫文书或者文件的具体名目,后来的变化结果就是各取所需。管理过程来看,可以看李财富老师的论文,档案就是文件的搬家,从管理过程来看就是如此,档案不是在档案馆中形成的。从技术形态上看,现在很多人已经不讲档案了,讲文档,或电子文件,已经模糊了这个概念。现在我们不一定要这些材料攒在一块了,需要逻辑的去看待一个事物,它也可以变成一个虚拟,N多连接,在技术上达到一块,何嘉荪、傅荣校老师的《文件运动规律研究》里有,何老师书里讲,从技术环境看,现在文件与档案区别很小,当然这个是从逻辑上看,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根据这三个论据,档案不过是一种阶段性文件。

社会组织管理文化有什么特点?第一为专指性,都是为本组织服务的。发文件是为了本组织办事,维护本组织的形象,提高办事效率,这个“连接”(指逻辑)很紧密,其专指性就是这样来的。第二是目的性,即实现管理的目的。管理首先要提高效率,要多快好省;档案管理理论是我国政府在一次文件效率运动中的产物,文件本身就只有一个指向,就是管理及其提高效率,档案管理就是为了提高效率的;任何有悖于这个管理目的的活动都是错误的,社会组织的文化特征是组织的利益效率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是社会组织出于自身管理活动需要而形成的文化载体,是承载某种规则的东西。它所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信息点”,而是一个“管理区间”,是管理程序的科学连接方式和整合的方式。档案最直接的是讲这件事怎么办,即管理区间,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另外一个,档案本身意味着有些素材之间是可以整合的,这是一个准编辑的过程。立卷、整理都是准编辑过程,从分类开始就是编辑工作,是一个编辑的初级水平。

总之,档案是一种文化形态——组织管理规则的产物,这种文化形态具有上述的特点,它本身是“文化载体”,这个载体记录的是一种管理区间,是管理程序的连接方式和整合的模式。在统计学里有个概念,区间估计和点估计,区间估计永远比点估计准确。

第二个问题讲档案的文化。文化是规则,档案是文化的产物,档案管理本身就意味着规则,规则约等于文化,小于等于文化。档案的文化是指档案管理活动中产生的一定的规则,是通过一定的档案文化形态体现的,档案管理理论主要是对规则的描述,现在档案学科里最核心的东西不过是对规则的描述。我曾经在归纳中国档案学的贡献时,把档案学的“基干体、衍生体和终结者”等三个主要体系分析了一遍,结论是档案学的理论贡献在于它的理论形态。档案学的基本形态决定了它的贡献。其贡献是什么呢?首先,档案管理理论通过对档案管理程序的系统分析,解释了管理活动的规律: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分成第一件事、第二件事……这些事里都是会形成一些文件或档案,档案都要形成、积累、归档,即把任何事都分成一定的程序,程序里都会形成一定的文件材料,这些材料一定会归档。研究管理离不开分析其程序,所以档案学是重要的学科。其次,档案管理理论对档案管理的直接影响,是通过对档案管理资源,即文件的重新整合来实现的,文件的整合的模式是关于管理资源重新组织的模式。档案学是关管理资源重新整合的模式,对管理资源的整合是档案学的要旨。我们把这个问题还原成常识,抛开档案学理论,我们单位把过去的文件都留下来,按照既定的体系把它攒起来,不管是物理的还是逻辑的,为什么?是将来我们日后在做事情的时候看一看,知道过去怎么干,这是简单逻辑。“日后再看一看”,严格意义上讲,就是为日后的决策服务,档案里所透露出的朴素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辅助决策理论,即日后的决策是要参照之前做法的,日前是为日后服务的,档案学本身揭示了这个问题。这种重新整合的观点来源于档案学,至少在档案学里揭示了这个问题,直接的讲述了这个观点,因为它所面对的是最直接的管理要素,即文件。我们接触的是第一手的东西,是为日后服务的,这是最直接的目的。这就是档案的文化,档案里面所揭示的规律就是这两条。我们档案学里最关键的是这两条,即“管理程序的系统分析”和“管理资源的重新整合”。目前档案学不管怎么分怎么讲,这些表述是合理的内核。(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