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档案职业状况分析》录音笔记之三

(2014-01-18 10:21:30)
标签:

是什么

博士论文

感兴趣

两回事

状态

分类: 学术

《历史学家,档案馆,尘埃——解构之后的历史研究与写作历史家园》原文载于《书城》2009年第9期。【课堂讨论略】这篇文章大家抽时间可以再读。读完之后,我个人感觉文章虽然是中国人写的,但她评论的是国外的书,写作手法也与我们通常看到的文章不一样:作者不是搞档案的,可能是搞文学或历史的,她的写法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她讲到我们档案馆里或档案学里很多没有说到的东西、或没有说全的东西,或更加客观的东西。文章教我们事物可以这样写,或者说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可以翻过来写,这样会更全面,解读得会更加“全析”。因此,这是值得读的文章,有机会我会给大家推荐一些值得读的文章。研究生是以读文章为主,不能像中学生那样讲讲文章大意、说说段落思想,我们找一些这样的文章去看,可以模仿去写,找找我们看问题的点,这是我的体会。我会随着我们的进程去给大家推荐一些文章。我们多读一些好文章,与有些事情相比对我们更有意义;不能像“大五”上课一样,像本科的课程,到期末的时候老师希望你告诉他他已经知道的事——通过一个文本告诉他,这是一个超傻的事情,根本没什么意义。研究生可以尝试着走一些自己的路,如果你的思路跟老师一样的话,那么他的现在就是你的未来,这就是现实,很悲惨。

 

我们现在进入到职业客体的第二个问题:档案职业的产品形态。刚我们讲了任何职业都是通过产品形态来影响社会的,任何社会都要有分工,这个职业才有用,为什么要有用呢?就是要以一种产品形态影响到社会,同时要获取资源。【从档案开放到提供利用,2002年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开放档案共计43768670卷,开放档案目录10382万条。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32963192卷,占开放档案总数的75.31%,开放档案目录9479万条,占开放目录的91.3%。当然,这个数据现在会有很大变化,随着档案数字化、档案开放的数字也会提高。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数字化的说法叫“异地异质备份”。数字化的目的并不是直接的开放利用,我们档案扫描的量很大,但没有放到网上,我们档案大多是文件级的;档案馆只是一个保管者,不是所有者,档案是国家的,我看(保管)着而已。】不管怎么样,档案职业的产品形态大部分是通过利用和开放来完成的,但是通过这个数据本身我们无法知道是多还是少,需要在分析一个相关数据。

2002年的时候全国有近4000个档案馆,如果全年接待利用者351.5413万人次,则平均每个馆年接待量为883.72人次;如果按250个有效工作日算,则平均每馆每天接待不到4人(3.54)!这个数据是国家档案局技术部有一个关于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形势的报告在四川档案局讲话的讲稿里。20063月《中国档案报》有个杜恒琪的记者写的文章叫《遵循客观规律,促进档案事业发展》,是采访当年全国政协委员刘国能(原档案局副局长)的文章。他研究证明每馆每天3.3人次,这个数据出入不大,刘局长是做学问的,写了很多书。这就是综合档案馆2002年的数据(城建档案是另外一回事,是规划局的一个档案室)。综合馆的数据现在来看,差距不会很大,不会有颠覆性的数据,变化与否都应该看数据,以上就是有文字可考的数据。

如果我们说档案主要是为了提供利用的,每天四人次怎么能叫提供利用呢?所以这句话不可靠。大家可以看看国家图书馆每天多少人出入?为什么会这种情况呢?其实很简单,图书、杂志的出现就是为了传播的。档案肯定不是为了传播的,档案的前身是文件,文件是为了办事,非要说成广义的传播那是矫情的。图书就是为了传播的,档案不是为了传播的,如果说档案里面的有用信息是为了传播的,那是另外一回事。每天四人次的利用,不能说明它是为了传播的,如果说档案是为了提供利用的,这不可靠,至少不能代表它的主要功能。这样讲并不是否定档案提供利用。后现代主义就是在否定前面之后再解构。

还有种说法,认为档案是为了编史修志的,为了出版,即档案文献编纂学里面的东西。我们的数据并不稳定,每年都在编,档案编纂的成果没有印几本,主要是放在档案馆里展览。书是要找读者的,包括目标读者,潜在读者;有些档案馆是有什么编什么,没人感兴趣,虽然出了书,还是构不成传播。档案馆里有些东西是可以传播的,但一定是以档案馆为中心搜集的一些东西。此外,还有一种档案的“产品形态”就是办展览。档案部门展览是办过的,最好的是上海外滩,是配合政治形势办的展览:以档案馆为主收集很多材料,有些跟档案馆关系不大,只是一个机构承办了党委和政府的一项业务。这应该不是档案馆的主业,档案馆主业应该是收集、整理和保管档案。

还有制作宣传片,比如2013年九月有许多地方举办了“档案在你身边”的活动,签约、放权、免费取阅等等,这些都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但是档案事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档案能做什么,历史学家用档案,永远是小众,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者是小众,所以档案的利用者永远是小众。档案馆平时人不会很多,很多就不太正常了。至于社会记忆说,也只是我们解释问题的一种方式。不管怎么样,我们罗列了档案的认识方式,是人们认识档案的方式,但不能作为人类利用档案的基本功能。基本功能和人们认识是两回事。研究档案职业产品的形态,室让大家想想档案还能干什么?总不能认为档案还可以卖废纸(如八千麻袋事件),档案还能糊墙吧?档案的作用其实非常不确定,文件的作用很确定,但是变成档案之后就非常的不确定了。

如此一来我们过去的想法其实都给颠覆了,档案这个职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档案职业客体的原因,是因为档案职业有一些客体资源,档案职业发展的根本,在很大程度上资源的改善就决定着档案职业的改善。换句话说,档案资源的状态就是档案职业的状态。我们研究档案客体资源,实际上是我们讲的档案是什么。档案是什么,绝对不是档案的定义问题,是档案这个东西在档案馆里放着它本身能做什么,现在没人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档案馆根据现存档案状况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类的文章从来没有见过,只有付华老师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做过初步研究,从此没人再继续深入的研究了。这种研究非常重要,现存的资源能做什么,为什么这个状况,这是致命的问题。有人说档案是为了休闲的,第十四国际档案大会提出这个问题,只能说明有些外国人的思维比较混乱。至少在国内,我没有见过哪个爷爷对他孙子说:放学以后我领你去档案馆休闲扯一下?我国某些档案馆曾经开办的“兰台休闲中心”(见附图),现在可能不存在了。休闲是瞎扯。(未完待续)

《中国档案职业状况分析》录音笔记之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