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写在学问边上》的《胡言》”

(2012-11-07 16:12:14)
标签:

胡师

华文

写在学问边上

倒数

宋体

我的新书《写在学问边上》已经出版一个多月了。说句实在话,我真的不想再去读这些东西——我曾经用编辑的角度读过一遍清样,感觉“这个人怎么这么多话呀!”。所以,当样书送来,我至多是给朋友签一个名(我多次建议不要签名,因为签名之后就只能卖废品了。如果不签,说不定还可以退货)之外,就懒得再看后面的内容。倒是有些读者(包括编辑)的一些“读后”文字,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书的内容。因此,将一些相关文字放在这个地方,由大家去解读它们的真实性吧!

【附1

世事洞明皆学问

                          ——读《写在学问边上》有感

 

 

胡鸿杰老师新书《写在学问边上》(胡言II)新鲜出炉,我急不可耐的买来,急不可耐的读完,真是酣畅淋漓,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我有一同学是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对胡师也是久闻大名,昨日强烈要求我为其新买的《胡言》和《写在学问边上》索要导师签名,可见胡师的影响已不仅在我们档案学界。确实,此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好的可读性,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性、趣味性、文学性、通俗性于一身,老少咸宜、开卷有益、让人心情“越来越美好”的著作。

近些年来,档案学的著作不断涌现,但是说句老实话,真正能让人爱不释手的著作恐怕还真不多,而胡师的《胡言》、《写在学问边上》就是这类能让人爱不释手甚至“上瘾”的书,胡师在书中的一篇篇小文或者小品,语言流畅,文笔生动,故事精致,寓意深刻,此功夫绝非一般人可以掌握。

在档案学界,胡师的口才那是出了名的,经常到全国各大高校讲学,所到之处无不让众高校师生折服:原来档案学可以这么理解,原来好多问题可以这么看待,好多学生大有茅塞顿开、相见恨晚之势,再加上能说一般能写,胡师奇好的文笔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可读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胡师一流口才和文笔的背后是有深刻的思想作为支撑的,也就是说,较好的可读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共同铸就了这本书的“核心竞争力”。胡师更像是一个哲人,以其绝顶聪明的头脑参透了好多事情,包括社会、人生、人情、官场、学界,并且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命题,就档案学科而言,胡师的思考全部是直接关乎这个学科前途命运和未来走向的关键命题,我们从中既可以看出胡师的一些深深忧虑和悲观,比如“去档案化”、“电子文件研究”等关系学科发展走向的命题,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于学科振兴的信心和乐观精神,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学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说,胡师是一个看清学科大势的人,有着更加远大的科学眼光和智慧。

    胡师不但看清了好多东西,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胡师在看透一些事物之后敢笑,敢怒,敢言,他不仅仅局限于档案学科中看问题,而是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其中也不乏黑色幽默,让人发笑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本质和奥妙,这是最让人钦佩和尊敬之处。因为说出真相,道出事实,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气魄的,这是一种真性情,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所为。

    在胡师娓娓道来的故事里,在严谨科学的分析论证中,在让人捧腹大笑的语言里,我们更能感受到胡师乐观、开朗、洒脱、潇洒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深刻领悟,是大智慧。可见,胡师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厚重之书。

    当然,作为一名档案学专业的学生,让我感到折服的地方还在于,胡师为我们学界提供了一种档案学人表达自己的崭新方式,这更像是一种出世之道,不局限,不狭隘,以开阔的思路和眼界,以档案学科及其蕴含的理念和模式为基础,以客观、公正和包容之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学科的共通之处,并以此来看待人生和社会中的许多命题,给人柳暗花明之感。

     最近流行一问——你幸福吗?在读完《写在学问边上》之后,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了清晰的答案。读到了好书,受到了启发,感受到了独特的思路、科学创新的思维以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我感到了巨大的幸福。期待胡师能够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智慧,我想正因为有了胡师这样具有不断思考、分析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学人,我们学科的发展才会更加的科学和坚定,才不至于迷失。因此,我们对未来有无限的信心!(作者:陈建

【附2《写在学问边上》之编辑错误

1.正文第12页,倒数第2行,“在也是”应为“这也是”;

2.第69页,第2段倒数第2行,“一官半职”后应加“的”;

3.第81页最后一句,“再加与”应为“再加上”;

4.第123页,倒数第2段倒数第2句,“优一点”应为“优点”;

5.第125页,倒数第2段第4行,“经久不息”后应加“的”;

6.第128页,倒数第2段倒数第4行,根据上下文应将“一次”去掉;

7.第132页,第1行,“新闻出版出版总署”应为“新闻出版总署”;

8.第136页最后一句,“I askmy self”应为“I ask myself”;

9.第140页,最后一段第2行,“而在是”应为“而是在”;

10.第174页,倒数第2段第1句,“都表现可以通过这项活动可以获得经济报酬”一句不通顺,应为“都表现为通过这项活动可以获得经济报酬”;

11.第175页,第2行,“对档案现象的”之后的“的”去掉;

12.第198页,倒数第2段第1句,“同属Z轴”后应加“的”;

13.第205页,倒数第2句,那句歌词经查证应为“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14.第238页,第1句“发展国家”,我不知道老师是想表达“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15.第239页,倒数第4行,“献血”后应加“的”;

16.第310页,第2段倒数第3句,“乘客岸上”应为“乘客上岸”;

17.关于“的”的用法,老师书中有很多需要加“的”的没有加,开始时我挑了几处,后来发现可能是老师语言习惯使然,就没有再过多纠缠。但是学生愚意,正式出版物毕竟与“电子文件”有一些不同,那就是可以让人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如果该加“的”的没有加,就会给读者一种磕磕绊绊的感觉。一点意见,仅供参考!

【附3
关于“《写在学问边上》的《胡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