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帽
(2011-02-21 10:30:42)
标签:
爱因斯坦珠峰之巅gb2312思维楷体 |
分类: 学术 |
据报道,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帽”的科研活动,试图通过磁体对人脑的刺激,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人,甚至治愈恐怖症患者。“思维帽”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向大脑传送低强度电流,压制与学识相关的大脑左侧,激发与创造力相关的大脑右侧。科学家希望“思维帽”的研制和使用,能够解决人的创造能力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那些大脑受刺激的参与者在追踪重复试验部分的目标物时,表现的显然比其他小组更好。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思维帽”在我国推广的相关报道。但是,从媒体的关注程度上足以证明,一旦这种“思维帽”在我们这个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十三多亿人口的地方时兴开来,那绝对不会逊色于朝鲜半岛可能会实验成功的几颗原子弹。大家可以设想一下那个时候的情景,无论是大街上还是写字楼里,不管是渤海之滨还是珠峰之巅,每个中国人都带着一顶“思维帽”,且不说经济效益,就只是说那个人们最不好评估的社会效益和生产力特别是创造力的释放,就足以让美国国会开一年的闭门会议了。
趁着这个人类划时代的项目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则是我们这个学科和行当的从业人员最为擅长的一个特点。因此,我也赶紧趁着别的同行都在忙于其他事务的间隙,解析我对“思维帽”的一知半解。在我看来,“思维帽”除了上述可以预见的优点之外,似乎还存在一个优化人脑的功能。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从娃娃就开始抓“知识管理”的国度,人的大脑左侧(以下简称左脑)一定相当发达。通过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几代国人的左脑已经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绩。而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就这些储存在国人发达的左脑中的“知识”,尽快通过一种什么渠道开发或者转化出来,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思维帽”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从这个角度看,“思维帽”则为实现爱因斯坦的理念提供了模式和结构上的可能——一种解剖学意义上的可能。当然,在“思维帽”时代没有到来之前,大家也没有必要专门“压制”自己“与学识相关的大脑左侧”,更不能在没有科学家指导的情况下“向大脑传送低强度电流”。不然的话,大家可能就真的等不到“思维帽”出现的那一天了。
让我们共同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