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见多怪

(2011-02-24 10:26:17)
标签:

gb2312

楷体

溜索

电视台编导

习惯成自然

分类: 社会

在汉语的语境中,少见多怪一定不是一个褒义词。它可以指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进而嘲笑人见识浅陋。因此就有了《牟子》中的“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之说。不过,我最近略有感悟,觉得少见多怪可能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比如,大家都会知道在一些边远的地区交通非常不便,以至于治病救人的医生也必须“溜索”过河——在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那里的百姓就是这么过来的——习惯成自然,习以为常。但是,有那么一天,这件事情被少见多怪的记者“发现”了,并且被更加少见多怪的电视台编导和领导知道了,于是医生 “溜索”过河成了新闻热点。最后的结果是,中央的主管部委的领导坐不住了,亲自跑到了那个医生 “溜索”的河边,握着那位溜了几十年索的医生的手表示慰问,称中央领导也非常惦记着这个事,我们一定要这个问题解决好云云。由此可见,少见多怪至少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再有我们这些做编辑的,在一个或者一类出版物上做久了,就会对一些专业问题缺乏敏感,对一些重要的“发现”或者“发明”熟视无睹。这样一来,很可能就会埋没人才,阻碍科学进步。因此,有的业内人士不无幽默地说,一些学术必须过一段时间就换掉“老总”。言外之意,换掉熟视无睹的“老总”,换是一些少见多怪的“菜鸟”,我们出版物的面貌就一定会焕然一新……

从上述的事例中可以发现,在某种意义上说,少见多怪是一种保持职业敏感和工作热情的重要方法。许多社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很可能必须仰仗少见多怪的手段和策略。也就是说,除了真的少见多怪之外,作为策略层面的“少见多怪”也是必须的。在我看来,类似于装傻、扮嫩等工作方法都无疑例外的属于策略层面的“少见多怪”。这种形态的少见多怪与原生态的少见多怪结合起来,“我们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当然,大家千万不要说出类似于“这些事情连智障人士都明白,难道你们这些当领导的就不知道”这样的话,更不要像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六回里 “人家说少见多怪,你多见了还是那么多怪”的那样去点破他人、揭露事实真相——因为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是一种道德修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思维帽
后一篇:言归正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