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之惑
(2011-01-28 10:43:34)
标签:
青岛gb2312垃圾分类楷体宋体杂谈 |
分类: 社会 |
在我去年出版的《胡言》当中,wgy0828将“垃圾•梦想”作为了第一篇文章。文章的意思非常简单,是说我国一边被垃圾“围城”,一边又在通过清理垃圾的方式制造垃圾。尽管出版管理机关对此有些不满,但还是没有将“垃圾•梦想”像另外五篇“不幸”的文章一样从《胡言》中删除。其实,作为作者的我也对将“垃圾•梦想”放在《胡言》之首有些不解,只是为了偷懒就全权由wgy0828编纂处理了。
一年的时光过去了,在新的一年里还会出现多少“垃圾”的话题、重复多少“垃圾•梦想”呢?这个问题只有那些无所不知的“公共知道分子”明白,或者即便不明白也一定会说自己明白,而他们的所谓“明白”不过是一种动物的器官反映而已,与基本事实没有丝毫的关联。在我看来,人类在与自己创造的垃圾之间依然还会出现许多非常纠结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垃圾分类”了。
在百度百科中,大家很容易检索到有关“垃圾分类”的信息:我国“垃圾处理的方法还大多处于传统的堆放填埋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地污染环境。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包括减少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和变废为宝。我们那个不太招人待见、但有时又不得不钦佩的邻居日本,在垃圾分类方面已经是成绩斐然;我们准备在“不远”的将来就要赶超的那个美利坚合众国,也在垃圾分类方面有所作为;其他兄弟国家当然也会毫无例外地享受着榜样的力量。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出自己的表示。除了政府的表态和各地的试点工作之外,我最感兴趣的是青岛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据媒体报道,青岛市北区按照每80至100户配备一名的比例培训了首批10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从1月21日开始,他们分别在每天的6:30至9:00、17:30至20:00持证上岗。7点左右,晨练的居民在顺便投放垃圾时,垃圾分类指导员蓝正云就会亲切地招呼:“大爷,绿色的塑料袋放在绿色的垃圾桶,灰色的塑料袋放在灰色的垃圾桶。”她顺便又复述了一遍垃圾分类的相关注意事项:“绿色的是其它垃圾,包括食品袋、废弃瓶罐、保鲜膜、废弃纸巾、厕纸等;灰色的是厨余垃圾,您把那些剩菜剩饭、瓜皮果核、鱼刺骨头就放在灰色的桶里。”
当然,我的兴趣来源于“垃圾分类”之惑——因为在我生活的小区,也活跃着一些有组织和“无组织”的人员,他们的工作时间与青岛垃圾分类指导员相仿,而工作内容却与青岛垃圾分类指导员相反:他们是把居民勉强分类的垃圾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提供利用——出卖这些再生资源而谋利。最使我感到迷惑和无奈的是,他们的“帮主”居然是一位从档案馆退休的大爷!他的职业生命在这里得到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