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识”
(2011-01-24 09:22:17)
标签:
中国gb2312楷体常识《独立宣言》 |
分类: 学术 |
1776年,潘恩出版了《常识》。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曾经颠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思想、信念,催生出《独立宣言》,成为美国人制定宪法的基础。金刚先生在他的《说说托马斯·潘恩的<</span>常识>》一文的开头便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曾经有一个想法,弄成了帖子发在BBS上,大略是说:‘知识’不如‘学识’;‘学识’不如‘才识’;‘才识’不如‘器识’;‘器识’不如‘胆识’;‘胆识’不如‘常识’。”可见,常识在人类的所有的识见中至为珍贵。
按照我们学界的毛病,下面似乎一定要说常识是什么了。如果用一些主流学者的研究方法,一定要引经据典,然后归纳出一二三,说不好还要加上中英文文摘和注释,恐怕没有万八(把)字下不来。其实,简单说常识就是真相,而真相不能与权力、金钱发生瓜葛,否则真相往往会扭曲,多数时候也肯定被扭曲。因此,为了真相,有的人可以违“规”;为了更接近真相,有的国家会不断修“法”。
人类在许多时刻,囿于种种偏见,已经将认识对象意识形态化了。欺骗性质的言说,教科书给定的认知模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让“公认”的权威替大家思考,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真伪的潜在依据,而且成为难于逾越的智障。因此,理解并说出“常识”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告诉世人:皇帝并没有穿着衣服。潘恩的《常识》之所以成为影响美国人的优秀读本,就是因为他所言说的常识令人蓦然惊醒:啊,原来是这样的啊。
……
长话短说。在当今的中国或者更加狭义的档案学界,大家需要从《常识》中吸收什么营养呢?我的基本看法在于,大家需要吸收什么营养,并不在于“营养”本身,而是在于大家本身缺乏什么营养——即所谓“缺什么补什么”。那么,我们这些所谓“知道分子”在酒足饭饱之后究竟还要缺少些什么呢?当然是缺少那些不缺少之外的东西——
比如,大家不缺少西方理论的支持。在“西学东渐”的春风里,大家有那么多的书籍可读,有那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大家应该缺少将这些东西与我国实际加以比较的耐心,缺少一些说出我国真相的勇气。再比如,大家不缺少自说自话的时间。在一片学术泡沫之中,大家多少次将“档案”装扮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唯独缺少对现存档案资源实际情况的认知,也大体忘记为什么不要“有文必档”的古训,更缺少能否“跨界涅槃”的自知之明!
因此,说出真相、回归“常识”,才是大家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