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定稿(三)
(2010-11-22 09:56:25)
标签:
汉堡gb2312档案学通讯楷体研究论文教育 |
分类: 学术 |
二
2010-11-21 07:47:44,我收到了新浪网友上谷小默对《未定稿(一)》的评论。上谷小默在评论中说:“档案学研究正在嫁接方法论,‘基于’不稀奇,‘模式’也不少。‘基于’想以小见大,‘模式’想以大见小。善意地想,也许作者是想告诉读者:你别不信我的结论,我是讲究方法的,言而有据的。但是,我总觉得据而不实,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有些‘基于’其实没有基础,有些‘模式’貌似讲实践却往往只是臆想分类。另外,‘基于’‘模式’满天飞,也有撇清文责的含意在里面,这倒是挺有时代特征的。”
读到这个评论,我有一种“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说得更加确切一些,就有点像相声演员的搭档——说了半天终于有人可以接住“话茬”了!
作为“状语研究”的“基于”和文本意义上的“模式”的确有着某种“方法论”联系:仅就档案学术论文而言,如果说“基于”是“标题党”的一种学术创意的话,那么“模式”则是文章正文一种“讨巧和偷懒”的规范。上海大学于英香博士在2007年《档案学通讯》第5期上发表了《档案学术研究“麦当劳化”置疑——从研究程序规范的视角考察》一文,她在介绍社会学研究的“麦当劳化”现象时,谈到了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George·Ritzer)的一个观点:“实际上所有研究论文都有一个可预测的形式——文献评价,假设,结果,图表,解析,结论,脚注,和参考资料。读典型的美国研究文章给人以吃大汉堡一样的感觉。……如果你喜欢把汉堡拆开来吃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一切的要素。知道汉堡包里有些什么和知道研究论文有什么货色一样,都给人一种虚假的满足感。因为两者都是高度理性化的……汉堡和研究论文给人的东西一点不少,挺好;给人的又一点不多,太糟!”当然,按照于师2007年的观点,她是认为“我国档案学术研究还没有‘麦当劳化’”的。
三年的时光过去了,包括档案学在内的我国学术界已经在SCI的“学术规范”引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仅以《档案学通讯》为例,从2010年起我刊就积极响应上级主管机关的号召,顺应学术发展的潮流“规范化”“模式化”和“麦当劳化”了——至于个中缘由,我在2009年底的《改版启事》中已经说清楚了:“……在新的一年,我们杂志改变了已经沿用多年的版面‘结构’,加入了英文文摘、英文关键词和分类号,并且遵从GB/T7714—2005对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了规范。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就是‘入乡随俗’,现在的所谓‘核心期刊’都是这个长相,如果我们偏偏与人家不一样,就有了顽固不化之嫌;弄得不好,还会成为鲁迅笔下的那一只站起来的猴子,所以必须‘弃恶从善’。其二就是希望落得‘耳根清净’,有关方面和读者、作者不断的‘三令五申’,让我们办刊人觉得如果再不‘标准化’就真的‘对不起观众’,所以既然大家都喜欢‘双眼皮’,我们也就只好去‘美容’一下。”而当时我没有说清楚或者还没有搞清楚的是,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 真正的是这个样子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