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日断想(六)

(2010-08-04 10:27:17)
标签:

档案管理

情景

境界

恺撒

教育

分类: 学术

如果将管理的基本问题概括为“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和为什么管”的话,那么“谁来管”——管理的主体问题显然是基础的基础。在管理境界中,治学与谋事的不同也可以看作是“主体的差异”。简单地说,没有主体界定的谋事只能是一种自娱自乐式智力游戏。于是,已经回归为“治学”的档案管理面对“谋事”的种种诱惑,就难免出现忧虑。在我看来,解决这种忧虑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委托和授予”,即由谋事的主体将自己的部分职能委托治学主体承担,并且同时授予治学主体一定的权限,实现所谓的“产、学、研”相结合,满足治学主体“替天行道”的宿愿。

从档案管理的发展历史中不难发现,出现种种问题或者忧虑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些个人的学识和经历,而是由管理现象本身的特质决定的。也就是说,管理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必须通过谋事去延伸,甚至需要通过立业去完善。没有了谋事和立业,管理就失去了提升自我的境界,治学只能面临无疾而终的困境。但是,如果通过“委托和授予”打通主体壁垒,也存在许多社会环境因素。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统一主体,让上帝的问题归上帝,恺撒的问题归恺撒。

如果档案管理的“治学”仅仅是一些方法、手段的问题,其实可以看作“谋事”的派生领域,是在特定情景中一种问题研究。对于这些所谓的“治学”或者“研究”,谋事主体是完全有资格和能力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对于特定的管理情景而言,其方法和手段必然受到管理情景的制约,即有什么样的情景和任务则会产生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通行的所谓“方法论”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如果失去了档案管理的情景和任务,单纯地研究所谓的方法、手段基本上是徒劳的。只有确定了“谁来管”,才能确定“管什么和如何管”;为了“如何管”,才能“有的放矢”研究“方法和手段”。因此,档案管理的主体本身就应该处于治学和谋事境界之中。

至于档案管理如何成就一番事业,则要看不同人等对“事业”的解读。但至少它可以理解为“以事为业”,这样一来,我们大家就都是“事业有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浑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